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記舊本韓文後歐陽修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

練習題1.7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記舊本韓文後歐陽修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記舊本韓文後

歐陽修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遊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誇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於州,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徒時時獨念於予心,以謂方從進士幹祿以養親,苟得祿矣,當盡力於斯文,以償其素志。

後七年,舉進士及第,官於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至於今蓋三十餘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於遠而止於近,有忽於往而貴於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皇皇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於暫而終耀於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予之始得於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於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於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於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

集本出於蜀,文字剝畫頗精於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後卷帙不足,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17.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予為兒童時,多遊其家                 遊:遊玩,交往

B.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               悉:全,都

C.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       怪:責怪,責備

D.文字剝畫頗精於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   繆:同“謬”,謬誤

18.下列各句中加橫線的“之”與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故予之仕,於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

A.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

B.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

C.遂相與作為古文

D.予之而尹師魯之徒皆在始得於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

19.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韓集、讀韓文、作古文的親身經歷,反映了韓氏之文從“沉沒棄廢”到“大施於今”的情況,從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創作逐漸興盛的發展過程。

B.本文開頭部分記敘了作者年少時偶然從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經歷。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  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標題中的“舊本韓文”均指同一部書。

C.歐陽修認為,韓氏之文的湮沒無聞與盛行於世都有其當然之理。韓文的興廢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沒棄廢”於一時,但終究會為“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

D.歐陽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對舊本韓文進行多次修訂,補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終成為善本。他認為韓文之大行於世,並非因為自己的倡導,而是因為韓文字身“深厚而雄博”。

2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因乞李氏以歸。

②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

③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回答】

17.C

18.D

19.D

20.(2)①於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分析:本句為陳述句、省略句,需譯出其實詞意、虛詞意、句式和語氣來,以達到信達雅的目標。*是省略的介詞“於”和賓語“之”的補出和翻譯。)

②學寫文章的人應當達到這個地步才罷休啊!(分析:本句重點是古今異義詞“學者”“至於”的理解翻譯)

③只因為它是舊有的東西而特別珍惜它。(分析:本句重點詞有“特”)

【解析】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中的“怪”如解釋為“責怪,責備”,和整個語境不合;這句話的意思是“很奇怪當時的人為什麼不稱道韓愈的文章,但自己也沒有時間來學習它”,故“怪”應解釋為“奇怪”。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C項,如能迴歸文字,找到詞語所在的句子,即可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很奇怪當時的人為什麼不稱道韓愈的文章,但自己也沒有時間來學習它”,“怪”應解釋為“奇怪”。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先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的結構助詞。再看選項,A中“之”是作動詞賓語,代詞,指代弊筐中所貯藏的故書;B中“之”為結構助詞,的;C中“之”作代詞,這些,與《師說》中“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中的“之”同。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謂之間,為取消句子**的結構助詞。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之”字的用法如下。這個虛詞有種“取消句子**”的用法,無論是在課文中還是在試卷上都經常會遇到,但是很多同學對這個概念卻不甚了了,做題基本憑直覺,準確率自然不會高。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一個句子的核心要素是主語(多由名詞、代詞充當)和謂語(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具備了這兩個要素,它便可以不依靠別的成分而*存在,表達較完整的意思了,但有時候,為了使句子的內涵更加豐富,必須在原先比較簡單的主謂短語上新增相應的成分。如此一來,這個主謂短語就由*句變成了長句中的一個部分,或複句中的一個分句,在它們中間加個“之”就是使之不能成為*的、完整的句子,故名曰“取消句子**”。請看下面的語例: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2.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4.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例1中的“師道不傳”(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被傳承下來)本是可以*成句的主謂短語,但在這裡,它只以句子中的一個成分(主語)而存在,因此,必須在主語“師道”和謂語“不傳”之間加一個“之”,這樣,它就不能*存在了,後面的“人之無惑”亦然;例2同樣如此,因為“子牧羊何所用哉”(您放這些羊有什麼用呢)在整句話中作“不知”的賓語,所以在“子”和“牧羊”間加了“之”字;例3和例4的前半句似乎*了,但它們只是複句(前者是因果關係,後者是假設關係)的組成部分(分句),必須依賴後半句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因此,“客”與“美我”、“父母”與“愛子”之間也一定要加入“之”。明白了這一點,以後再做此類題目就不會出錯了。

1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資訊的能力。D項中“並非因為自己的倡導”錯;從文章第三段“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可知。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就可以找到選項對應的內容,在文章的第三段,文中是說“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可見選項中“並非因為自己的倡導”有誤。

20.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因”,於是,就;“乞李氏”,省略介詞“於”,意思是向李氏討取;“以”,相當於“而”。第二句中,“學者”,古今異義詞,學寫文章的人,求學的人;“至於”,古今異義,達到;“是”,這個地步;“爾”,罷了。第三句中,“特”,只;“以”,因為;“尤”,特別。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比如本題,“乞李氏”,省略介詞“於”;“學者”“至於”“於是”都是古今異義詞。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我年輕時家住漢東郡,漢東偏僻落後,沒有學問淵博的人,我家又窮,沒有藏書。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戶人家,他兒子堯輔相當好學。我少年時代經常在他家遊玩,有次看見一隻破竹筐裝著舊書放在牆壁間,開啟翻閱,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次序很亂。我便求李家送給我,拿回家中。讀時,發現它的言論深刻、紮實、巨集偉、寬廣,但我還年輕,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義,只覺得它浩大無邊,非常可愛。

當時,天下人都學習楊億、劉筠的文章,號稱“時文”,能寫時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獲取名聲,被世上的人誇耀稱讚,從來沒有人稱道韓文。我也正在努力於考取進士,重點鑽研禮部所規定的詩賦程式。十七歲那年,在隨州應試,被主考官除名。於是取所藏的韓愈文集再讀,長嘆說:求學的人應當達到這個境界才停止!因而奇怪當時人不稱道韓文,但是自己也沒有空暇鑽研,只是時時獨自在心裡打算:我正致力於進士考試,想獲取祿位,贍養老母,如果得到了祿位,一定努力鑽研韓愈的文章,來滿足我平日的志願。

七年後,我中了進士,在洛陽做官,而且尹師魯等人都在一起,於是共同寫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連貫,並尋找別人家所有的舊本進行校定。以後,天下求學的人也漸漸趨向於寫古文,韓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現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學的人除了韓文外不學別的文章了,可說是興旺極了。

唉,一種學說在遠處流行卻在近處不流行,在過去被忽視卻在現在受尊重,這種情況本來就有,這不僅因為世俗的愛好或厭惡偶然使它這樣,也還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當時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後來卻成了千萬代學習效法的榜樣。韓愈的文章,埋沒不見有兩百年,卻大大盛行於今天,這又不只是世人的愛好或厭惡所能決定的,而是時間越久它們越有光*,不會磨滅。即使暫時被掩蓋,最終也會光耀世世代代.這是因為他們所奉行的道使得他們這樣。

我開始對韓文愛好,是在它被埋沒拋棄的時期,我本來就知道它不能夠趕時髦並取得權勢利益,卻在這種時期接近和學習它。那麼我的舉動難道是為了急於取得名譽和權勢利益嗎?不過是志在久遠罷了。所以,我出來做官,對升官不感到高興,對貶斥不感到畏懼,就是因為志向早已決定,所得的學問也使得我這樣。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從蜀地來的,文字雕刻相當精工,超過現在世上流傳的本子,但是脫漏和錯誤特別多。在三十年中,每聽說別人有善本,必找來訂正。它最後殘缺幾卷,現在沒有再補上的原因是為了保持原樣,不輕率增加。我家中現在藏書萬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舊物。啊!韓愈的文章與道義,是萬代都尊崇的東西,是天下共同傳誦,共同享有的遺產。我對於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為它是舊有的東西而特別珍惜它。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