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雖為陳跡,但關於“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

練習題5.5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雖為陳跡,但關於“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雖為陳跡,但關於“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彥衛《雲麓漫*》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後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且在*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於樊口對岸的*北,皆與“赤壁之戰”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於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


 關於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中明確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此說後被趙彥衛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


 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不起推敲。曹*初戰敗後,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於*北沿岸,孫、劉聯*則於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採用黃蓋溯*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後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可見,烏林與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相對。


    另據《三國志》載,其時曹*數十萬大*已沿*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只能在重兵保衛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十里之內的大、小*山一帶遊弋設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主張“赤壁”於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酈為*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數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


《水經注》“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也”。《水經注》又載,*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後,“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所起也”。百人山,馬徵麟《長*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相對的“赤壁”,便是《雲麓漫*》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右岸的赤磯山了。當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內、*邊撿到箭鏃等戰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蒲圻縣沿*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可見,“赤壁與烏林相對”於長*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役的邏輯。


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鍵是,長*“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裡,超出南朝時100裡。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後演變為彎曲分汊河型。洲灣彎道的形成,使長*河道延長將近100裡。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注》關於烏林、赤壁的記載後即說:“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餘里。”楊守敬的《水經注疏》雖認同酈、盛二人的結論,但不解長*長度之變化,而據烏林以東160裡,定赤壁於今嘉魚縣東北長*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


6.“蒲圻赤壁”並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為這一論斷依據的一項是


A.“蒲圻赤壁”位於長*北岸,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上的“大戰”形勢不符。


B.趙彥衛以石頭口起初沒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為“赤壁”。


C.孫、劉聯*分三個階段擊敗曹*,可見烏林與“赤壁”存在上下游距離。


D.從雙方大本營的位置,可見“赤壁”在蒲圻也與當時兵力強弱形勢不符。


7.根據文字提供的資訊,以下分析或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對古代某一地名的確定,既要依據相關的典籍,還應輔以必要的實物加以佐*,如出土的文物、發現的遺蹟等。


B.《水經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說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密切結合才能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得出正確結論。


C.從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間,在長*河道不斷延長的影響下,烏林與赤壁兩地間的距離也增加了至少40裡。


D.如果楊守敬的《水經注疏》能夠了解到古今長*河段長度的變化情況,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


8.根據本文提供的資訊,選出對“赤壁今何在”這一問題的探究所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酈道元提出赤壁之戰發生在今武漢市武昌西南長*沿岸,成為後世考*“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論據。


B.盛弘之以實地查勘和訪問,提出赤壁、烏林同在長*南岸,二者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了“赤壁與烏林相對”觀點的謬誤。


C.趙彥衛、王象之二人辨析了關於“赤壁今何在”的多種說法,最終得出“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這一確定的結論。


D.本文作者揭示了長*河道延長百餘里的歷史變化真相,對酈、盛二人“屢遭否定”作出解釋,從而肯定了趙、王二人對“赤壁今何在”的正確判斷。

【回答】

6.A(不是依據)


C(“赤壁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這一結論是李吉甫得出的,並非趙、王二人)


B(《水經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說明: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赤壁與烏林不相對)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