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練習題2.81W

問題詳情:

(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民為貴,社稷(指國家)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眾)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國家將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亂也。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三 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民必先於節用。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材料四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據材料一指出孟子認為天下得失的關鍵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列出孟子為實現這一關鍵因素的具體主張。(3分)

(2)材料二的觀點被稱為“天人感應”學說,據材料歸納董仲舒提出該學說的主要目的。(2分)

    (3)據材料三、四,分別概括朱熹評判“愛民”、黃宗羲評判“天下之治亂”的標準。(2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體現的儒家思想。據材料四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黃宗羲對這一思想的發展及其產生的*背景。(6分)

【回答】

(1)因素:民心。(1分)

主張:“仁政”;“民貴君輕”。(2分)

(2)目的:規勸皇帝實行仁政,以維護封建統治。(2分)

(3)標準:朱熹:薄斂節儉;黃宗羲:百姓憂樂。(2分)

(4)思想:民本(2分)

發展:批判君主*;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命題。(2分)

背景:君主*空前強化;市民階層隊伍壯大。(2分)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