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文言文閱讀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

練習題5.18K

問題詳情:

文言文閱讀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

文言文閱讀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臣聞之,脣亡而齒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將亡矣。趙亡則君為之次矣。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為人也,粗中而少親,我謀而洩,事必敗,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謀,與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殺其身而三分其國。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而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9.對下列劃線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             卒:最終

B、無為貴智士                             貴:尊重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                     安:安定

D、臣聞之,脣亡而齒寒                     聞:聽說

10.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現張孟談膽識謀略的一組是(  )

①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         ②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③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       ④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

⑤二君乃與張盂談*謀,與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對原文的解說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智伯率韓、魏圍困晉陽,趙形勢危急,趙襄子找張孟談問計。張盂談提出了遊說韓、魏,共謀對付智伯的計策。

B、張孟談先打消韓、魏二君的顧慮,再曉以利害,最終說服了韓、魏二君,為了韓、魏的利益,聯合起來打擊智伯。

C、趙氏掘開大堤,水淹智伯,韓、魏攻其兩翼,趙襄子正面進攻,終於大敗智伯的*隊,殺死了他,並瓜分了他的土地。

D、趙襄子賞有功之臣,首先獎賞的不是張孟談而是高赫,臣子們不解。趙襄子解釋說,篤行忠義比“戰勝存亡”更可貴。

12.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

(2)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

【回答】

9.C

10.B

11.B

12.⑴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難卻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們這批有智謀的人了;⑵“義”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

【解析】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C項,安,應為使動用法,即使它安定。所以選C。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考查的重點鎖定在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這兩個方面,其中側重考查多義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考生在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往往出現忽略的情況:1.忽略詞類活用。大學聯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象,用以前的詞義解釋它,給考生設定答題陷阱。2.忽略古今異義。絕大部分的漢語詞彙,隨著歷史的發展,詞義也在不斷嬗變。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漢語詞彙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變化和名稱說法改變等。有的考生,由於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絡與區別,很容易誤將“古義”與“今義”混為一談,以今義釋古義。3.忽略詞語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書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寫成的錯字、別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通假字和本字的關係,大體上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韻通假,三是雙聲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漢語的通假現象,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4.忽略一詞多義。所謂的“一詞多義”,就是一個詞往往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且幾個意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絡。古漢語因為“一詞多義”容易成為考生文言文閱讀障礙,所以辨析、確認多義詞在文中的含義,一直是大學聯考的熱點。例如本題的C“安”就屬於名詞用作動詞的使動用法。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資訊和鑑賞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是群臣為張孟談請功時的話,側面間接反映了他的膽識謀略;②張孟談請求前往作說客,是他膽識謀略的直接表現;③是他遊說韓魏二君的說詞,曉之以利害,是能說服韓魏二君的關鍵;④是趙襄子的行為;⑤張孟談的膽識謀略保*了談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話,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所以選B。

【考點定位】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技巧點撥】解答人物形象資訊篩選題的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表現*格的,先找不能表現題幹中要求的人物*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是誰的什麼*格。例如本題中①是群臣為張孟談請功時的話,側面間接反映了他的膽識謀略,故可排除。以此類推即可。

11.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應是先“曉以利害”,再“打消韓、魏二君的顧慮”,且“為了韓、魏的利益”也與文意不符。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定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定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本題選項B就犯了前後顛倒的錯誤。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答題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本題關鍵字:存、安、義。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的使動用法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包圍了晉陽城,並挖開晉水灌淹它。(晉陽)城中的*民爬上樹居住,懸掛著鍋來燒飯。這時趙襄子對張孟談說:“(晉陽)城裡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將領們也都疲憊不堪,怎麼辦呢?”張孟談說:“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難卻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們這批有智謀的人了。請讓我試著偷偷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家君王,和他們商定這件事。”於是張孟談見到魏、韓兩君王,勸說道:“我聽說:脣亡齒寒。今天智伯率領你們兩家來攻伐我們趙家,趙家就要滅亡了。趙家如果滅亡,你們兩家就是下一個(要滅亡的)了。如果不趁現在想辦法,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韓、魏兩家君王說:“智伯這個人,內心驕橫而少恩寡情。我們的計謀如果洩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張孟談說:“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入到我的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情況相同的人應該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應該生死與共。二位君王還是仔細想想吧!”於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暗中謀劃,和他商定舉事日期。張孟談就回城報告趙襄子。到了約定日期的夜晚,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營,智伯*隊連忙堵水,一片慌亂。韓*和魏*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隊從正面出擊,將智伯的*隊打得大敗,殺死智伯,又將他的封地一分為三。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大臣們提出問題:“晉陽能夠保住,是張孟談的功勞。可現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麼緣故?”趙襄子回答:“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眾多大臣沒有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由此看來,“義”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所以《老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眾人。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