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魏舒,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

練習題3.0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魏舒,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魏舒,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餘,而遲鈍質樸,不為鄉親所重。*好騎*,著韋衣①。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年四十餘,郡上計掾察孝廉。宗黨以舒無學業,勸令不就,可為高耳。舒曰:“若試而不中,其負在我,安可虛竊不就之高以為己榮乎!”於是自課。百日習一經,因而對策升第。除澠池長,遷浚儀令,入為尚書郎。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罷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無清論者鹹有愧*,談者稱之。

累遷後將*鍾毓長史,毓每與參佐*,舒常為畫籌②而已。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毓初不知其善*。舒容範閒雅,發無不中,舉坐愕然,莫有敵者。毓嘆而謝曰:“吾之不足以盡卿才,有如此*矣,豈一事哉!”轉相國參*,封劇陽子。府朝碎務,未嘗見是非;至於廢興大事,眾人莫能斷者,舒徐為籌之,多出眾議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會坐罷,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遷宜陽、滎陽二郡太守,甚有聲稱。徵拜散騎常侍。出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簡惠稱。入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賜絹百匹。遷尚書。

太康初,拜右僕*。舒與衛瓘、山濤、張華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禪東嶽,前後累陳其事,帝謙讓不許。以舒為左僕*,領吏部。舒有威重德望,祿賜散之九族,家無餘財。以年老,每稱疾遜位。時論以為晉興以來,三公能辭榮善終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時年八十二,諡曰康。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一》)

【注】①韋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為卑賤之服。  ②畫籌:指用籌碼計算*箭的成績。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B.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C.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D.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10.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是

A.臺輔,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國君手下負責*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順父母,“廉”是敬愛兄長,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通過選舉孝廉,在社會上造成“孝順父母,兄弟和睦”的輿論和風尚,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教育作用。

C.封禪,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多指在泰山頂上築壇祭天;“禪”多指在泰山南樑父山上闢場祭地。

D.九族,泛指親屬。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

11.下列對原文資訊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舒不願要虛名。40多歲時,郡中上計掾訪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認為他沒有學識,所以勸他不要去參加考試,這樣就能留下高潔的名聲,而魏舒卻堅持學習並最終通過了考試。

B.魏舒為人坦誠。朝中要淘汰不稱職的郎官,魏舒自認為當屬被淘汰的人員,便自行整理行裝而離職。此舉也令平素沒有高論的同僚們深感羞愧。

C.魏舒才華出眾。他的*箭本領得到後將*鍾毓的高度評價;轉任相國參*後能夠籌劃決斷那些眾人不能決斷的關於廢除或是興建的大事,也深得晉文帝的器重。

D.魏舒為官清廉。無論是在宜陽、滎陽、冀州做官,還是在朝中擔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稱道;他還把自己的俸祿賞賜贈給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沒有多餘的錢財。

1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毓初不知其善*。舒容範閒雅,發無不中,舉坐愕然,莫有敵者。

(2)時論以為晉興以來,三公能辭榮善終者,未之有也。

【回答】

9.A

10.B

11.D

12.(1)鍾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於*箭。魏舒*姿優雅(容貌風範清閒優雅),*出的箭沒有不*中的,滿座之人(露出)驚訝的樣子,沒有人能與他匹敵(相當)。(“其”“中”“坐”各1分。句意2分)

(2)當時的輿論認為晉朝建立以來,能夠辭掉榮耀有個良好結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過誰(這種人)。(“時論”“善終”“賓語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正確斷句為“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臺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飢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抓住虛詞“曰”和主語“卿”“ 吾”“ 舒”。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題目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後抓住虛詞“曰”和主語“卿”“ 吾”“ 舒”。斷句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本題中的“對曰”我們可以抓住“曰”來斷句。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文學常識以及實詞意思的把握情況。B 項表述錯誤,“廉”是指為官廉正。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孝廉科就是察舉孝子廉吏。漢惠帝呂后都曾有詔舉 孝悌力田 之舉。漢武帝確立了獨尊儒術的基本政策,選拔統治人才特別重視人的品德。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的典型科目。察舉孝廉原為兩個科目,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就是舉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終兩漢之世,孝廉往往連稱而混同於一科。被舉者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被舉後,沒有官職者授以官職,原為小官者升為大官。漢代舉孝廉定為歲舉,即各郡每年按規定人數舉薦人才,送至朝廷,成為漢代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自漢武帝之後,至於東漢,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對漢代*影響很大。通過舉孝廉,在社會上造成 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輿論和風尚,起了 化元元,移風俗 的社會教育作用。察舉孝廉在西漢時考核比較嚴格,吏治也較清明。東漢中期之後,考核鬆弛,察舉不實,有不少濫竽充數者,竟鬧出 察孝廉父別居 的大笑話,這和吏治*互為因果,造成惡*迴圈。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D項中,“均因清廉”表述錯誤,由原文可知,以偏概全。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12.

【試題分析】翻譯句子,做到字字落實的同時,要重點關注得分點。(1) “其”“中”“坐”;(2) “時論”“善終”“賓語前置句”。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魏舒,字陽元,是任城樊地人。年幼時父親死去,被外祖父寧氏家收養。身高八尺二寸,體形容貌秀美偉岸,能喝一石多酒,然而遲鈍質樸,不被鄉親們看重。生*喜好騎馬*箭,穿著韋衣,進入山中沼澤地,以捕魚打獵為業。只有太原王乂對魏舒說:“你最終將成為宰相,然而如今不能讓妻子兒女免去飢寒,我應當幫你經營生計。”時常賑濟魏舒生活上的不足,魏舒接受並不推辭。

他四十多歲時,郡中上計掾訪察孝廉。宗族人認為魏舒沒有學業,勸他別去赴試,可以此表現高潔。魏舒說:“如果赴試而考不中,那責任在我,怎能以不赴試竊取高潔的虛名來作為自己的榮耀呢!”於是自學功課。百天學習一部《經》,因而對答策問並考中。朝廷授他澠池長,又升遷任浚儀令,後入朝任尚書郎。當時要挑選淘汰郎官,不稱職的要罷免。魏舒說:“我就是該淘汰的人。”捲起被褥就走。一向沒有高論的同僚中人都面有愧*,談論此事的人稱道魏舒。

逐漸遷任後將*鍾毓的長史,鍾毓經常和部下*箭,魏舒常常為他計算*箭成績而已。後來遇上友人不足,讓魏舒湊數。鍾毓起初不知魏舒善於*箭。鍾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於*箭。魏舒*姿優雅(容貌風範清閒優雅),*出的箭沒有不*中的,滿座之人(露出)驚訝的樣子,沒有人能與他匹敵(相當)。鍾毓感嘆著道歉說:“我沒有充分發揮你的才能,有如此好的*藝,難道僅限於*箭這一件事嗎!”魏舒轉任相國參*,被封為劇陽子。在官府朝中細碎的事務上,未曾看出魏舒(治政)的好壞;至於關係到國家廢興的大事,眾人沒有能作出決斷的,魏舒慢慢籌劃它,往往超出眾議之外。文帝深深器重他,每逢朝會完畢,用目光送走他說:“魏舒容貌堂堂,是眾人的領袖。”遷任宜陽、滎陽兩郡太守,很有好名聲。徵入朝中擔任散騎常侍。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簡明仁愛而有名聲。又入朝擔任侍中。武帝因為魏舒清廉樸素,特地賜他百匹絹。遷任尚書。

太康初年,官拜右僕*。魏舒與衛罐、山濤、張華等人認為天下統一,應按照古代典章在泰山封禪,前後多次陳述此事,皇帝謙讓不同意。任命魏舒為左僕*,兼管吏部。魏舒德高望重,俸祿賞賜分送給親屬,家中沒有多餘財物。因年老,常稱病辭職。當時的輿論認為晉朝建立以來,能夠辭掉榮耀有個良好結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過別人。太熙元年去世,時年八十二歲,謐號康。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