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終*,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選為博士弟子,至...

練習題1.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終*,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選為博士弟子,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終*,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甚奇之,與交結。*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為謁者給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①,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問狀,*詰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故有專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3),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又詰偃:“膠東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鐵鹽。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並給二郡也?而直矯作威福,幹名採譽,此明聖所必加誅也。”偃窮詘,服罪當死。上善其詰。

初,*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繻②。*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③,還當以合符。”*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行郡國,所見便宜④以聞,還奏事。上甚悅。

當發使匈奴,*自請曰:“*無橫草⑤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上奇*對,擢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選自《漢書》)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編,用作通行*的帛。③傳,憑*。④便宜,利益、好處。⑤橫草,使草倒下。⑥孤於外官。孤,遠;外官,指使者之職。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

B.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

C.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

D.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徙,表示--般的調動官職,在此處表示提拔之意,與“遷”相似。

B.擢,提拔、選拔之意,現常用於表達人才出眾。用“擺第”以作科舉考試得中。

C.辭,此處表示託辭。在“言詞”這個意義上,“辭”和“詞”是同義詞。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後逐漸以“詞”代“辭”。

D.屬,此處表示寫作。通“囑”時,可表示託付。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終**歲就被選為博士弟子,他去長安上書過關時,拒絕接受通行*,認為自己此去一定能夠得到皇帝的重用,不會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國內巡視風俗民情,他獨斷專行,事後還巧言狡辯,終*受命審理此案,辦案過程中,徐偃理屈詞窮,故被百姓唾棄。

C.皇上要派使者使何奴,終*闡述了自己的情況,表達了出使匈奴的願望。皇上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提拔他為諫大夫。

D.南越和漢朝和親,終*請纓前往,由於越相呂嘉不欲內屬,越王以及漢朝使者,均被殺害,年僅二十多歲的終*也未能倖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邊境時有風塵之*,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

(2)*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回答】

1.A

2.A

3.B

4.(1)邊境不時有*報,臣子應當披上戰*,拿起武器,衝鋒陷陣,在前面開路。

(2)終*主動請求說:“希望領取長繩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朝廷。”

【分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字,結合語境理解大意。本題可用排除法,首先“徙為太常丞”表示變動官職的意思,排除BD。在看AC兩句,C項斷句太多了,有些地方可不用斷開,故選A。

2.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鄉,徙,無提拔之意。故選A。

3.試題分析:此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找到細微差別。B項,文中未提到他被百姓唾棄。故選B。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第一句中,重點的實詞虛詞:風塵之*:是指戰爭或騷亂的*報。被堅執銳:披上戰*,拿起武器。“堅、銳”都是形容詞做名詞。當矢石:當:遮攔,阻擋;矢:箭。親自阻擋敵人的箭、石,不怕犧牲。第二句中,重點的實詞虛詞長纓:長繩子。羈:.束縛,拘束。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

參考譯文:

終*,字子云,濟南人。年輕時喜好學習,憑著廣博善辯、會寫文章,在郡中聞名。*歲時,選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聽說他有奇才,召見了終*,認為他確實奇異,與他結交。終*告別大守離郡,到長安上書論事。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很特別,拜終*為謁者,供職宮禁中。

元鼎年間,朝廷派博士徐偃到郡國巡視風俗。徐偃假稱受詔,讓膠東、魯固煮鹽鑄鐵。返京後,彙報情況,調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徐偃假稱受詔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認為,《春秋》經義,大夫出國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國家儲存萬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張。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皇上有令讓終*去審訊,終*反問徐偃說:“古時候,各個諸侯國習俗不同,百里之外.訊息不通,不時有朝見天子和參加盟會之類的事情,安危形勢,瞬息萬變,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詔令允許就自作主張的道理;現在天下統一,萬里風俗相同,你在漢朝的國境內巡視,卻說是出疆,什麼道理?再說鹽鐵,各郡均有儲蓄,國家不值得當作大事,你卻用安定國家儲存萬民為託辭,為什麼?”又反問徐偃說:“膠東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徐偃你估計四郡的人口田地數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二郡國嗎?竟然假稱受詔,自作主張,作威作福,順從百姓心願,沽名釣譽,這是聖明天子必須加以嚴懲的。”徐偃理屈辭窮,承認有罪該死。皇上認為他的反駁很好。

當初,終*從濟南出發,進入函谷關,守關官吏給終*一個帛邊做的符信。終*問:“要這幹什麼?”官吏說:“作為返回時的符信,回來要用這來合符的。”終*說:“大丈夫西遊進京,最終也不會返回合符的。”丟下符信離開。終*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記下來,返回後上奏皇上,皇上很高興。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終*主動請求出使說:“我沒有點滴之功,卻能夠供職宮禁,值宿*衛,領取了五年的俸祿。邊境不時有*報,臣子應當披上戰*,拿起武器,衝鋒陷陣,在前面開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會打仗,不能為國馳騁疆場。現在聽說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彀,我希望竭盡智謀精力,輔助使者,針對單于出謀劃策,趨吉避凶。我年紀輕,才能低,不熟悉侍從官員以外的事,不能擔當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上認為終*的回答很出*,提拔他為諫大夫。

南越與漢朝和親,朝廷就派終*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想讓他入朝,與境內諸侯同等看待。終*主動請求說:“希望領取長繩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朝廷。”終*於是前往說服南越王,南越王聽從,請求將全國歸屬漢朝。南越的丞相呂嘉不想歸屬漢朝,出動*隊攻殺南越王,南越王與漢使臣都被害。終*死時,才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為他“終童”。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