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以下小題。春    生白居易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訊息,續教啼鳥說來...

練習題2.5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以下小題。春    生白居易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訊息,續教啼鳥說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以下小題。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風報訊息,續教啼鳥說來由。

展張草*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

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州。

16.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17.本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選擇兩種做簡要賞析。

【回答】

16.表達了詩人對春的喜愛之情和被貶*州的失落和傷感(或天涯淪落之恨)。本詩主要描繪了春給自然帶來無限生機的種種圖畫, 這美景給詩人帶來了欣喜。 但在尾聯, 詩人的情感卻有了變化, 他想象春如果到了自己的故鄉,一定會去尋找自己,但此時自己已不在家鄉,所以就請託春風向家鄉的 親友傳遞自己淪落*州的訊息,情感由喜悅轉為惆悵。

17.①擬人手法(或比擬手法) :作者用“先遣”、“續教”、“點綴”等動作把春天擬人化,塑造了周遊大地、為萬物帶來勃勃生機的春的形象。而尾聯,詩人已將春看作自己的朋友,讓“他”來傳遞自己被 貶*州的訊息。使春這一無生命的形象活躍起來,同時也增添了語言的感染力。②反襯手法(或以樂景襯哀情) :以春的美景反襯詩人天涯淪落之恨,以樂景襯哀情。從情感的表達效果上講,可謂含蓄蘊藉, 哀而不傷。③借景抒情:作者通過對“和風”、“啼鳥”、“草*”、“花房”等景物的描寫,繪製出 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圖畫,表達了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解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這首詩一開始便問道:春天從來到人間,就悄無聲息地到何處去遊歷呢?第二句即交代謎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罷。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風”傳送訊息,告訴人們春天將來臨,再遣“啼鳥”說明春天到來的緣由。接下來的五、六兩句描寫春天到來後的絢麗景*:河畔綠草如茵,樹頭繁花點綴。而最後兩句詩意一轉:春天如果到我的故鄉理該尋覓我吧,那就請春天為我向家人傳去淪落*州的資訊。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人被貶謫*州的傷感消沉,也盡在這亦真亦幻的想像與描寫之中,可謂含蓄蘊藉,哀而不傷。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易錯*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詩歌情感的豐富*。可從理解詩中寫了什麼(人、事、物,即題材)入手。詩中寫了什麼,涉及哪些物件,這些物件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幾乎每一首詩都有詩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都有指向詩人自己。如寫戰爭,戰爭涉及到發動戰爭者,百姓,國家。對百姓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對國家的憂慮,對戰爭發動者的憎恨,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寫送別,涉及友人和自己。寫離別之時,是表達對友人的不捨;寫友人離別之後的美好生活,是對友人的祝福;寫友人離別後旅途的艱難,是對友人的關心和擔憂。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詩人嚮往或對自己的感慨。如該題中動詞“遣”“教”“覓”從中分析出“對春的喜愛”。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遣”“教”, 塑造了周遊大地、為萬物帶來勃勃生機的春的形象。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把握表達技巧。首先務必讓學生熟悉所有的表達技巧。如何判斷,不妨從理解詩人要寫什麼要表達什麼而詩中寫了什麼入手。詩人要寫什麼,包括要寫什麼景,什麼物,什麼人,要表達什麼情感。詩中寫了什麼則是理解詩中具體寫了什麼。如詩人要表現環境的寂靜,卻寫了聲音,就是以動襯靜;詩人要寫荷花,卻寫周圍的環境,是用環境烘托。如該題中運用的“擬人和反襯”。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