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內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秋傷於溼,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自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原文,自己加上傷寒序例曰,中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於是後世遂謂冬日受有寒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溫病。春日受了風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飧洩。夏日受了暑氣,藏在人身,至秋變成病瘧。秋日受了溼氣,藏在人身,至冬變成咳嗽。果然如此,試問如何用*。治夏日飧洩,豈不要用散風的*乎。治秋日瘧病,豈不要用清暑的*乎。治冬日咳病,豈不要用去溼的*乎。治春日溫病,豈不要用搜寒追毒的*乎。如此用*,必定要將病治重的。世人治溫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劑者,其根據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一語。而且因此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經典語錄

人身心火之氣,宣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宣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洩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洩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洩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於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宣通也。

人身相火之氣,燔灼不及,則現下寒、腎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氣少也。相火無燔灼太過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於水中,水中有火,則生元氣。相火不降,則燔灼於外,而發燒熱也。外之燒熱愈大,內之相火愈少也。

溼者,土氣運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潤,收斂下行,氣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溼氣全收。秋時傷損了溼土的津液,當秋之時,燥氣雖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肺氣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陽熱歸下,萬物堅實,肺家津液枯*,氣降不下,陽熱逆衝,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潤脾肺助津液之*。寒者,冬水封藏之氣也。平人水氣能藏,陽根不洩,養成木氣,交春陽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暢遂,不病溫也。陽根者,藏則為生氣,不藏則化邪熱。冬日傷損了水的藏氣,陽根外洩化熱。洩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溫,洩之不盛者,冬時木氣未動,尚未發生疏洩作用。一交春令,木氣疏洩,將木氣本身根氣,搖洩而起。木氣失根,故病溫病。溫病都是虛*,原因即在於此。所以治之之法,必

蓋風者,春木疏洩之氣也。平人大便不病殆洩,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氣疏洩。春日損傷了風木之氣,當春之時.風木當令,雖或被傷,仍能疏洩,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洩。到了夏令,風木氣退,無力疏洩水分,水分混入大腸,故飧洩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洩助木氣之*。

溫病是本氣自病,須用調和本氣之*。溫病是木火偏於疏洩,金水失收降封藏之能,以致上焦津液傷而熱氣充塞,下焦相火洩而元氣空虛,中焦則中氣衰敗。不過本氣自病常受時令影響。時令有偏,引動裡氣,病則成矣。

“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上,乃為君火。”火若降於水而復生,則似乎水不能克火。鄭欽安說:“天一生水”,天一者,純陽也。純陽之火,而能生水,頗為費解。然初學見識淺薄,姑妄存之。俟後深讀而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