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米沃什訪談錄》經典語錄

1935年,當時已被納粹封口的哲學家胡塞爾預言:歐洲的未來無非走向兩端,要麼在仇恨和野蠻中沉淪,要麼在哲學的精神中重生。他得出結論,歐洲面臨最大的威脅,是自我懈怠。

《米沃什訪談錄》經典語錄

作為一個精神國度,歐洲在“哲學精神”中究竟應該恢復些什麼?幾十年來的歐洲問題——關乎它的意義和職責,從布拉格、布達佩斯和華沙的知識分子們中間傳播開來。為了探索歐洲建立的意義與價值,許多中歐知識分子貢獻出了他們的作品、智慧甚至生命。

本書主述的三位思想家——波蘭詩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捷克哲學家雅恩•帕託什卡,匈牙利思想家伊斯特萬•畢波——向我們*實,哲學歐洲是存在的,人們堅持去探索歐洲的意義,探究它的終極精神目標及意義之所在。

米沃什、帕托斯卡和畢波,恰恰是在他們身陷黑暗期間,給我們帶來了最重要的哲學探索,改變我們對歐洲、世界、*訴求,乃至自身的看法。他們都可以進入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良心之列。

這個美好的精神團體,還包括卡夫卡、伊姆雷·凱爾泰斯、柯斯勒、米蘭·昆德拉、穆齊爾、胡塞爾、漢娜·阿倫特、桑多·馬芮以及齊格蒙特·鮑曼……本書重現了他們關於歐洲文明道德基礎的討論。通過追溯,被湮沒的歐洲文化將重新出現,我們亦據此得出啟示:歐洲的再次統一不應以人*與*的消亡為代價。

歐洲首先是一個精神國度,或者說一些精神的家園,它的重心是對人類尊嚴的維護,它的優越*存在於新的“*道德”之中,跨越了國境。

——捷爾吉•康拉德 (匈牙利作家)

有了米沃什、帕托斯卡和畢波,中歐,甚至整個歐洲,或許都能尋找到最完整的關於哲學、道德和*的表達方式。這便是未來思想歐洲的開端。

——亞歷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


經典語錄

文學只能屬於個人,讓那種集體組合的弱智的官方文學和群體文學見鬼去吧。我生活的時代是如此不幸:任何一篇作品的面世必須由作家、編輯、各種*學說、大眾學說和審查者共同完成,符合這五者共通意願的文學與其說是一種文學,還不如說是一種群體痴呆病的疾病報告:那裡面沒有人*和個體,全是扭曲、殘缺、弱智和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