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儒家“情理結構”的哲學價值儒家所關心的“情”始終不離生活,而生活本身也...

練習題1.87W

問題詳情:

(一)論述*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儒家“情理結構”的哲學價值儒家所關心的“情”始終不離生活,而生活本身也...

(一)論述*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儒家“情理結構”的哲學價值

儒家所關心的“情”始終不離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強調的是,儒家情感哲學從未走向唯情論或泛情論,動物*的欲與社會*的理被交融為一,這就是所謂的“情理結構”。迴歸到人類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學給人們帶來的最新啟示在於:在人*結構當中,“情”到底會扮演何種角*?

儒家的“情理結構”來自孔子的仁學,但“仁”究竟是怎麼來的?在孔子那裡起碼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將外在的“禮”歸於內在的“仁”。周公制禮作樂,規範了外在的禮樂,而孔子則釋禮歸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個人要“依仁”而行。另一個則是“仁”的“巫史傳統”之源頭,“巫”被理*化為“禮”,而禮樂當中仍包蘊“巫”的感*要素。“巫傳統”不僅可以被視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與“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從“巫”到“禮”再到“仁”,更不用說“樂”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種合“禮”之情,也是一種“理”化之情,在儒學那裡,情理始終是合一的。“情理結構”的生理根基並不是源自單純生理的食*情慾,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生髮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層情感,但這種情感又是被社會化的,是通過人文教化與濡化而成的。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個人從己出發,所要達“仁”,“仁”就會來。孔子重在先有求仁、達仁之心之志,進而付諸踐行,所謂“仁道不遠,行之即是”。這樣一來,所欲、所求與所行達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會來。而“仁”之所以能來的前提便是“*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認為,“克己復禮”、復歸於“仁”,“仁”就來臨,“仁”與“人”才合體為一。孔子的“成己之學”,心理動力就在於“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種道德的情感動力。“仁”並不是從“先驗結構”中來的,西方哲學所追尋的理念、天國與物自體是高蹈於虛處的,而“仁”則是實實在在就在“踐履”當中的。這種中西差異的根本在於,西方哲學走的是理*主義的道路,而*哲學恰恰由於重情而另闢一條智慧之途。“仁”就來自人自己,無須外求於純理,這是孔子儒學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來,“情”在人*結構中扮演的角*是一始一終的,既是發端又是終端。所謂“始”,就是“道始於情”,這是人*結構的根基所本。此處之“情”,不僅是人類普遍源發的情狀,而且也是人類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謂“終”,則為“孔顏樂處”,這是人*結構的境界追求。所以說,儒家情感哲學的“執兩用中”就在於:從現實出發上是“道始於情”,在生存境界上為“孔顏樂處”,所謂“執兩”(一始一終)而“用中”(度的把握),這才是當今儒家創造*轉化出來的當代智慧之一。      

(摘自2015年10月28日《光明日報》)

17.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儒家的“情理結構”來自孔子的仁學,其源頭一是將外在的“禮”歸於內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傳統”。

“巫”“禮”“仁”“樂”皆含深情,巫傳統不僅可以被視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與仁相交通的始基。

孔子之“仁”是一種合“禮”之情、“理”化之情,這種情感又被社會化,是通過人文教化與濡化而成的。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學”的心理動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種道德的情感動力。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情理結構”中的動物*的欲與社會*的理融為一體,因而使儒家“情理結構”的情感哲學不會走向唯情論或泛情論。

周公制禮作樂,規範了外在的禮樂,孔子則強調釋禮歸仁,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要每個人“依仁”而行。

儒學“情理結構”始終維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種自然而然生髮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層情感。

孔子認為先要有求仁、達仁之心之志,進而付諸踐行,使所欲、所求與所行達至合一,這樣仁自然而然就會來到。

1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這“*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來的前提。

西方哲學追求的是一種虛幻,走的是理*主義的道路,而*哲學由於重情而另闢一條無須外求於純理的智慧之途。

迴歸到人類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學告訴人們,在人*結構中,“情”所扮演的角*是一始一終的,既是發端又是終端。

儒家情感哲學具體表述為“執兩用中”,意思是說從現實出發上講究“道始於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顏樂處”。

【回答】

17.B(曲解原文。應將“基座”與“始基”調換位置。)

18A(強加因果。“儒家情感哲學從未走向唯情論或泛情論”與“動物*的欲與社會*的理被交融為一,這就是所謂的“情理結構”沒有因果關係。)

19D(偷換概念。“道始於情”“孔顏樂處”只能界說“執兩”,“用中”應為度的把握。)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