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21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練習題5.23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21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21分)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稱:稱道。

B.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賦:鋪述,這裡指創作。

C.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責:責任。

D.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誠:確實,實在。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①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D.①近自託於無能之辭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12.與“難為俗人言也”中的“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重為鄉黨所笑              B.為十表,本紀十二

C.故士有畫土為牢            D.不足為外人道也

13.下列陳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司馬遷列舉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說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發憤圖強,獲得成功。

B.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身受腐刑卻能不以為辱,反而把它作為著書立說的動力,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C.司馬遷著《史記》的目的在於研究歷史,借鑑前人,同時又不拘泥於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見解。

D.從上述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司馬遷隱忍堅強的*格和沉鬱悲痛的感情,進而想見他的為人,理解他,敬佩他,併為他一掬同情之淚。

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句3分)

(1)《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回答】

10.C

11.D

12.D

13.B

14.(1)《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2)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3)粗略地考*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

【解析】

10.

試題分析: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本題中,C項,責,通“債”,指下獄受腐刑。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察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對於文言虛詞類題目,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而言的。解答此題時,需要逐項分析。A①通曉②四通八達;B①於是②卻;C①思想觀念②說;D的。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

試題分析:題幹中“難為俗人言也”,為,介詞,對。A“為” “……為……所”式結構,表被動;B“為”動詞;作,寫成;C“為”,當作;D為,當介詞,“對”。所以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本題中,B項,反而把它作為著書立說的動力,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檢視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尤其是重點實詞、虛詞和詞類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準確,力求使整個句子通順合理,達到“信、達、雅”標準。本題中,要掌握以下關鍵字詞的翻譯:(1)“發憤”,抒發鬱憤;(2)“究”、“通”、“成”是得分點,分別是“探究”,“弄清”、“成就”;(3) 考、稽、紀、句子大意。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於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這些都是人們感情有壓抑鬱結不解之處,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蹟,使將來的人瞭解他的志向。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為世所用,(於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願寄託在無用的言辭上,蒐集世上散失的文獻,粗略地考*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寫的創作還沒有完成,恰好遭遇這場災禍,惋惜這創作沒有完成,因此接受這極其殘酷的刑罰而沒有怨恨的神*。如果我真的能寫完此書,在名山之中將它珍藏,傳到了解我的人和交通發達的大都邑,那麼就償還了我比前受辱的債,即使我受刑被殺一萬次,還有什麼可後悔的呢?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