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

練習題1.7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若然者,豈徒暗於天道哉?又不睹之於人事矣!

夫餓謹流隸,飢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願不過一金,然終於轉死溝壑。何則?貧窮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強如樑、籍,成如王養,然卒潤鑊伏質,亨醢*;又況么么,尚不及數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駑䞿之乘氣不騁千里之途;燕雀之疇,不奮六翮之用 ;楶梲之材不荷棟樑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勝其任也

當秦之末豪傑共推陳嬰而王之嬰母止之曰自吾為子家婦而世貧賤今卒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嬰從其言,而陳氏以寧。王陵之母,亦見項氏之必亡,而劉氏之將興也。是時陵為漢將,而母獲於楚。有漢使來,陵母見之,謂曰:“願告吾子,漢王長者,必得天下,子謹事之,無有二心!”遂對漢使伏劍而死,以固勉陵。其後果定於漢,陵為宰相封侯。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而況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窮達有命,吉凶由人,嬰母知廢,陵母知興。審此四者,帝王之分決矣。

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 ,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哪生之說。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舉韓信於行陣,收陳平於亡命 。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

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稽帝王之世運 ,考五者之所謂。取捨不厭斯位 ,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壽 ,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誅。英雄誠知覺寤,畏若禍戒,超然遠覽,淵然深識,收陵、嬰之明分,絕信、布之凱覷,距逐鹿之替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冀,為二母之所笑,則福祚流於子孫,天祿其永終矣。

(選自班彪《王命論》,有刪改)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可以智力求也         智力:智謀力量

B.燕雀之疇不奮六翮之用   疇:同類

C.趣時如響赴             趣:急促

D.稽帝王之世運           稽:考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不達其故       其皆出於此乎

B.以固勉陵       作《師說》以貽之

C.帝王之分決矣   項公乃夜馳之沛公*

D.為二母之所笑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漢高祖劉邦的興起不光得益於秦末的時勢,更得益於他的五個特點和雄才大略。而世俗之人大多歸功前者,這都是不諳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結果。

B.作者以韓信、英布、項梁、項羽、王莽為例,並以《易經》卜辭加以佐*,推出以上數人失敗的緣由是才不勝位,貪圖天位。

C.作者認為在秦末亂世中陳嬰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選擇值得肯定。她們知曉興廢,使兩家子孫由凶轉吉,是明於事理之人。

D.作者認為在漢代劉氏世運仍在之時,英雄豪傑應該學習陳、王二人,安於本分,不要有所覬覦,如此方可福延子孫,流露出強烈的正統觀念。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當  秦  之  末  豪  桀  共  推  陳  嬰  而  王  之  嬰  母  止  之  曰  自  吾  為  子  家 婦  而  世  貧  賤  卒  富  貴  不  祥  不  如  以  兵  屬  人  事  成  少  受  其  利  不  成  禍  有  所  歸

5.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何則?貧窮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

(2)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而況大丈夫之事乎!

【回答】

1.C

2.B

3.A

4.當秦之末/豪桀共推陳嬰而王之/嬰母止之日/自吾為子家婦/而世貧賤/卒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5.(1)為什麼呢?貧窮也是命中註定的啊。更何況天子的尊貴,四海的財富,神明的福佑,怎麼能夠隨便佔有呢?

(2)她們以普通人的聰明才智,尚且能夠推究出事理的精微之處,探求禍福的關鍵,而且保全宗廟祭祀於無窮,為史書記載而垂千古,更何況大丈夫作事呢!

【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本題C項,“趣”通“趨”,“趣時如響赴”的意思是“趨從時勢如響應聲”,《蘭亭集序》中有這麼一句:“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其“趣”課下釋為“趨向”“取向”。故選C。

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辨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考點考向的要求,大學聯考中對虛詞的考查單獨命題較少,多與翻譯、斷句等考點結合考查。備考複習中要注意瞭解文言虛詞在大學聯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題型種類,認真積累考綱規定的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還要注意到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詞*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溫故求新法、語境判定法、語法切入法、標誌識別法等。本題中,A項,“其”,前一個是代詞,後一個是語氣詞,“大概”。B項,“以”,都為連詞,“用來”。C項,“之”,前一個是結構助詞,“的”,後一個是動詞,“到”。D項,“為”,前一個是介詞,表被動,後一個是介詞,“替”。故選B。

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乾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快速閱讀整篇文章,在總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依據文中關鍵資訊快速找出與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找出題幹要求的“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本題中,A項,“不光得益於”不合文意,原文“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得奮其劍”,這是世俗人的看法,作者並沒有認為秦末的時勢對漢高祖劉邦的興起有益處。故選A。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這段話可以翻譯為:在秦末世,豪傑共同推舉陳嬰為王,陳嬰的母親阻止說:“自從我做你們陳家的媳婦,看你家世代貧賤,今乍富貴,不祥。不如把兵交給別人,事情成功,可以稍受好處;不成,也不受其禍。”可根據句中的名詞、代詞斷句,如“豪桀”即豪傑,作“推”的主語,前面停頓;“嬰母”是“曰”的主語,前面停頓;“曰”是對話標誌,後面停頓;“而”是轉折連詞,前面停頓;“人”是“屬”的賓語,後面停頓;“事成”“不成”為並列結構,中間停頓。故斷句為:當秦之末/豪桀共推陳嬰而王之/嬰母止之曰/自吾為子家婦/而世貧賤/卒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第一句的重點詞有:“何”,為什麼;“亦”,也;“貧窮亦有命也”,判斷句式,句末“也”表判斷;“之”,的;“祚”,福佑;“得”,得以,能夠;“妄處”,隨便佔有。第二句的重點詞有:“以”,憑著;“明”,聰明;“猶”,尚且;“推”,推究;“機”,關鍵;“宗祀”,宗廟祭祀;“策書”,史書;“況”,何況。

【點睛】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1.虛詞標誌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於、至若”等虛詞;句尾標誌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2.實詞標誌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誌,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語,之後找賓語。3.修辭標誌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覆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更高。4.名物標誌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5.結構標誌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見後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如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後,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於是、是以、向使”等。

參考譯文:

      世俗之人見漢高祖興起於平民百姓而得王位,不通曉其中緣故,以為只是恰巧遭遇*之世,能夠拔劍奮起。遊說之士,甚至把爭天下比作追逐糜鹿,僥倖捷足的人就能得到。不知王位自有天命,不可憑藉智謀和力量去求取。可悲啊,這就是世上亂臣賊子太多的原因啊。像那些人,哪裡只是不明天道,就連人事也未看清。

      那些餓俘徒隸,飢塞失所,想有一套粗布短衣,一擔一石粟米,所希冀的不過一金而已,但仍得不到,終於拋屍荒野,為什麼呢?貧窮也是命中註定的啊。更何況天子的尊貴,四海的財富,神明的福佑,怎麼能夠隨便佔有呢?因此,即使遭逢亂世,竊得權柄,勇猛如韓信、英布,勢強如項梁、項籍,成功如王莽,然而終致遭刑伏誅!更何況那些微末之徒,才力不如以上諸人,而昏昏然竟然想求取天位呢!所以,跋足劣馬之車,不能馳騁千里的道路;燕雀之類,不能飛到鴻鵠的里程;楶梲小材,不作棟樑之用;凡夫俗子,不任帝王之位。《易經》說:“鼎斷足,傾覆了食物。”就是因為不勝其任啊。

      在秦末世,豪傑共同推舉陳嬰為王,陳嬰的母親阻止說:“自從我做你們陳家的媳婦,看你家世代貧賤,今乍富貴,不祥。不如把兵交給別人,事情成功,可以稍受好處;不成,也不受其禍。”陳嬰聽從母親的話,而陳氏因此得以安寧。王陵的母親,也預見項羽必敗亡,劉邦將興盛。那時,王陵為漢將,母親被楚捉住。有漢使者至楚,王陵母親見使者,對他說:“請轉告我兒子:‘漢王是有德長者,一定能得天下,你努力事奉漢王,別有二心!’,於是,在漢使面前自殺。以勉勵王陵。後來漢王果然平定天下,王陵作了宰相,封安國侯。她們以普通人的聰明才智,尚且能夠推究出事理的精微之處。探求禍福的關鍵,而且保全宗廟祭祀於無窮,為史書記載而垂千古,更何況大丈夫做事呢!所以窮困顯達皆有天命,得吉獲凶卻由人為,陳嬰母親知道王位將廢,王陵母親知道漢室將興,審察這四點,帝王的名分就可以判斷了。

      高祖興盛之由,大概有五點:一是帝堯的後裔,二是身體形貌多奇異,三是神武而有徵兆應驗,四是寬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再加上誠信和喜好謀慮,通達於聽取意見接受勸諫,見人有善處,唯恐自己趕不上,任用別人如同用自己,聽從諫言像順流水,趨從時勢如響應聲。吃飯時吐出口中食物,以急於採納張良的謀策;拔出腳來揮去洗腳女子,趕快拜謝郎生的諫說;感悟於戍卒的話,斷卻自己懷戀故土的情懷;仰慕四皓的名節,割捨寵妃愛子。從行伍中舉任韓信為大將,收用的陳平是楚亡命降將,英雄用力,策士效謀,這是高祖的大略,成就帝業的原因。

      歷數古今的得失,檢驗事情的成敗,稽考帝王的世運,考察高祖興起那五點。取捨不合其位,符瑞不同其度,而苟且貪昧於權利,超越等次妄居高位,外不量其力,內不知天命,則必會喪家亡族,失去天然之壽,遇到“鼎折足”的凶兆,伏受於斧鉞之刑。英雄應知覺悟,謹慎避禍,目光超遠,見識深刻,學習王陵、陳嬰那樣的明於天分,杜絕韓信、英布那種非分之念,不聽那“逐鹿”的瞎說,明白王位是天所授予,不貪不可求而被二位母親所恥笑的東西,那麼就會福分延及子孫,天所賜的福祿就能永遠終其身了。

知識點:其他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