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2019·溫州)文言文閱讀跋①呂侍講②《歲時雜記》(宋)陸游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

練習題2.08W

問題詳情:

(2019·溫州)文言文閱讀跋①呂侍講②《歲時雜記》(宋)陸游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

(2019·溫州)文言文閱讀

跋①呂侍講②《歲時雜記》

(宋)陸游

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記。自喪亂③來七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闕。呂公論著,實崇寧、大觀間,豈前輩達識,固已知有後日耶?然年運而往,士大夫安於*左,求新亭對泣⑤者,正未易得。撫卷累欷⑥。慶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澤陸某書。

(選自《渭南文集》)

 (註釋)①跋:文體的一種。②呂侍講:與文中的“呂公”同指《歲時雜記》的作者。③喪亂:戰亂,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滅亡。④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⑤新亭對泣:《世說新語》:“過*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曰:‘當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⑥累欷:屢次嘆息抽泣。

1.解釋下列各組加點詞。

(1) (固)A.固已知有後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2) (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2.對於“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為何從“若不必記”變為“不可闕”?請簡述原因。

                                                                                                               

3.根據上下文,聯絡註釋⑤,推斷文中“新亭對泣者”指哪一類人。

                                                                                                          

4.“撫卷累欷”,字字千鈞,吟指更覺有味,你吟讀時會將重音落在哪裡?結合全文,闡述理由。

                                                                                                      

                                                                                                      

 

【回答】

1.(1)A.本來  B.頑固  (2)A.容易  B.交換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本題考查的是“固”“易”的一詞多義。解釋課外的詞可遷移課內學過的該詞的意思。第(1)題中B為“頑固”的意思;A可聯絡課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中“子固非魚也”的“固”的意思。第(2)題中B為“交換”的意思;A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或聯絡現代漢語中“易”的一般含義,如成語“易如反掌”,將該釋義代入句中檢驗。

2.因為故都淪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遺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來人人皆知的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現在已逐漸無人知曉,這本書就變得尤為珍貴了。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簡述從“若不必記”變為“不可闕”的原因可聯絡上下文內容進行分析,“若不必記”是因為“人人知之”,“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闕”的原因應從前文找,“自喪亂來七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正因為故都淪陷,遺老都不在了,故無人瞭解“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需要將其記載下來,故此書“不可闕”。注意要寫出“承平無事之日”“人人知之”與“自喪亂來七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的對比與變化。

 3.指思念故國又無可奈何的一類人。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審讀題幹,“根據上下文”即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推斷,“聯絡註釋⑤”即讀懂註釋⑤內容,抓住註釋⑤中的關鍵資訊“正自有山河之異”“相視流淚”以及王丞相的話“何至作楚囚相對”,“對泣”是對於現狀(山河易主,故國不在)無可奈何的表現,據此可得出*。

4.示例一:累欷。作者閱讀《歲時雜記》時,慶幸有呂公所著此書,讓後人重溫往昔,但想到故都節物及中

州風俗只能在書中看到,不禁悲從中來。眼下士大夫們偏安已久,連傷懷故國、痛惜山河的人都難以找到,不禁屢次嘆息抽泣。重讀“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淪喪、志士難尋、故國未復的悲痛之情。  示例二:撫卷。陸游閱讀《歲時雜記》,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在眼底展現,手撫此書,心中五味雜陳,慶幸之中,更增感慨。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連傷懷故國、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撫之心痛之,嘆息連連。重讀“撫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難尋、故國未復的悲痛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與賞析。首先要結合文下注釋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撫卷累欷”的意思為“手撫書卷,屢次嘆息抽泣”。該句可劃分為兩部分,“撫卷”描寫的是動作,“累欷”描寫的是情感狀態。重讀哪一部分即為突出哪一部分所蘊含的情感,若重讀“累欷”,則要結合內容分析出“嘆息抽泣”的原因: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只能在書中看到,已找不到痛惜故國山河的仁人志士。若重讀“撫卷”,則要分析出這一動作所表現的心理活動,為何撫卷?撫卷時的心緒是怎樣的?還要注意結合文章內容來分析其表達的情感。

 (參考譯文)

太平無變故的時候,昔日國都應節的物品及中原的風尚習俗,人人都知道,你不需要記載下來。從戰亂(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北宋滅亡)至今已有七十年,前朝經歷世變的老人都已去世不在了,從這以後才知道這本書不可或缺。呂公(《歲時雜記》的作者)(編撰)的這部著作,其實是在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難道前輩呂公通曉洞悉事理,本來已經知曉有以後的日子(當下的狀況)嗎?然而歲月流轉,一年年逝去以後,(眼下)士大夫偏安於*東,尋求對著新亭流淚(傷懷故國)的人,都不是能夠容易找到的。手握著書卷,屢次嘆息抽泣。慶元三年二月乙卯,陸游寫於笠澤。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