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練習題9.41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乃令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並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騫以校尉從大將*擊匈奴,知水草處,*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後二年,騫為衛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市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騫還,拜為大行。歲餘,騫卒。後歲餘,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節選自《漢書》,有刪改)

8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B.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C.留歲餘單/於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D.留歲餘單/於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8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烏孫等古代國家*,都是張騫出使西域過程中所到、所聞之處,處於古代絲綢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為姓氏,甘父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後文提到被封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漢節:漢代朝廷派出使臣或傳達皇帝命令時,憑節為信,*設有專門掌管符工的官員,名叫“符節令”。蘇武就曾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歷盡艱*,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漢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節去雲中赦免馮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員,西漢張騫二度出使西域後被漢武帝封為大行。

90.下列對原文資訊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因為匈奴與月氏之間出現仇怨,所以漢朝乘機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與月氏共同對付匈奴,張騫便以郎的身份*前往。

B.張騫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雖被匈奴扣留十餘載,最終還是尋找機會與身邊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認為與漢朝距離甚遠,所以不再準備向匈奴報仇。

C.張騫將出使後的見聞上報朝廷,漢朝天子認為值得與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強的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交往,可以用道義使他們成為漢朝的臣屬國。

D.張騫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幫助*隊而被封為博望侯,可又因為李廣所率*隊被匈奴圍殺而沒能及時趕到救援,險些被殺,最後被削去侯位。

91.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後歲餘,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回答】

88.B

89.C

90.B

91.(1)我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如今逃亡出來,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們。

(2)又過了一年,他(張騫)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同有關國家(那些國家)的使者一起回來,於是(從此以後)漢朝西北方向的國家開始跟漢朝互通往來(互通使者)。

【分析】

88.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文言文斷句的題目,注意標誌*的虛詞,句子的結構的對稱以及詞語在文中充當的成分,句中“單于”“國內”一個詞語,不要斷開;“歸漢”是前句的謂語,後面斷開;“初”追述以前的事情,前面斷開。故選B。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89.試題分析: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這類題目一般錯誤都比較明顯,題中C項,應為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故選C。

90.試題分析: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題中B項,“只是月氏王認為與漢朝距離甚遠,所以不再準備向匈奴報仇”,原因有誤。原文“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故選B。

91.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譯,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此題注意,為……所:表被動;使:出使;亡:逃亡;皆:都;唯:只;道:引路;屬:一類人。

參考譯文:

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中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並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沒有人能幫助他一同攻擊匈奴。漢朝正想準備消滅匈奴,聽說此事後,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經過匈奴境內,於是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與堂邑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經過匈奴的時候,匈奴抓住了他們,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說:“月氏國在我們北方,漢朝為什麼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漢朝會聽憑我的人過去麼?”於是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給他擇娶了妻室,並且有了兒子,然而張騫始終保留著漢朝的符節,不肯投降。

張騫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機與他的下屬向月氏國逃去,向西走了幾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國聽說漢朝有豐富的財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見了張騫,很是驚喜,問他想要到哪裡。張騫說:“我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如今逃亡出來,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們。如果真能夠到達月氏,返回漢朝後,漢朝送給大王的財物是說不盡的。”大宛認為說的有道理,就護送張騫,抵達康居。康居再把他們轉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經被匈奴殺掉,匈奴人擁立他的夫人為王。已經使大夏國稱臣做了大夏國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饒,境內很少有盜寇,感到滿足*,又認為距離漢朝遙遠而不想親近漢朝,根本就沒有報復匈奴的心思了。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最終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實意圖。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從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獲。留下有一年多,單于死去,國內動盪混亂。張騫與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漢朝。朝廷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為奉使君。當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夠回還。

漢朝天子聽說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類的國家都是大國,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遷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國家有相同的習俗,而*隊力量較弱,看中漢朝的財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隊強盛,可以用贈送財物、給以利益的辦法使他們朝拜漢朝。如果真的能夠用恩義使他們歸服,那麼就能擴充萬里之廣的土地,講不同語言有不同習俗的各國就會前來歸附,這樣漢朝的威望恩德就會遍及四海。漢朝天子於是命令經由蜀郡、犍為郡派出負有見機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條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衛青攻擊匈奴,知曉有水草之處,*隊能夠及時得到供給沒有物資缺乏,於是被封為博望侯。這一年是元朔六年。過了兩年,張騫當上了衛尉,跟隨李廣將*一起從右北平出發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將*包圍,*隊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張騫沒能按時救援應當被斬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

天子多次問詢張騫關於大夏之國的情況。張騫已經失掉了侯位,於是說:“聯合了烏孫之後,它西面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來而成為漢朝的外臣。”天子認為有道理,於是封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各派兩匹馬,趕著數以萬計的牛羊,帶著價值數千萬的黃金絹帛,分派多名持節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話就派人去往旁邊的國家。

張騫回來後,封為專管接待賓客的大行令。過了一年多,張騫去世了。又過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同有關國家的使者一起回來,於是(從此以後)漢朝西北方向的國家開始跟漢朝互通往來(互通使者)。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