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和鏡子、肖像畫一樣,塑造著人們的自我...

練習題2.21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和鏡子、肖像畫一樣,塑造著人們的自我...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和鏡子、肖像畫一樣,塑造著人們的自我意識,同時*也催生了自我意識的*。

在玻璃鏡子被髮明之前,古人其實很難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樣。普通人只能從昏暗而晃動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樣。歷史學家莫蒂預設為,玻璃鏡子雖小,但它在14世紀被威尼斯人發明的時刻,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幾千年來,人類終於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樣。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清晰地瞭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這種神奇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自我意識、個人意識的增長。以西歐為例,此前,人們更多是通過自己的家族、教堂、領主、行業公會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而鏡子的發明則讓人們開始更多地面對自我,更經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頻繁地從個體化的角度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個人主義思潮的萌芽和鏡子的發明也許不無關係。

鏡子的出現也和藝術史上肖像畫的熱潮有著緊密的聯絡。莫蒂默說,在西歐,鏡子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個人外貌的獨特*和重要*,從而催生了肖像畫的流行。尤其是處於社會上層的人,非常樂於邀請畫家為自己繪製肖像。這些肖像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它們*裸地向觀眾傳遞著這樣的資訊:不管我長得美還是醜,反正我很重要,請看著我!    

無論是鏡子還是肖像畫,都是技術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識的典型例子。當人們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當人們被呈現在肖像畫中供人觀看,人們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今天這個時代,和鏡子、肖像畫一脈相承的媒介技術是*。可以說,*是鏡子和肖像畫的結合體。一方面,當人們拿起手機,用前置攝像頭對準自己的時候,人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這甚至比照鏡子都更有用,經常*的人對自己臉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細節都瞭如指掌;另一方面,*的下一步往往是上傳到社交媒體等待點贊,這就類似於幾百年前的上流社會人士公開展示自己的肖像畫,期待他人的重視和欣賞。

*和鏡子、肖像畫一樣,.也在深刻塑造著人們的自我意識。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收穫的點贊中,人們的個*得到張揚和滿足,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仔隊,近距離曝光著自己的生活細節。然而,這種個*並不是單純的自我表達。*經常看上去是隨意、即興的,但其實,大多數釋出在社交媒體的*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挑選和美化,人們期待這些*能夠最大限度地符合觀眾的審美——畢竟,只有這樣才能收穫最多的點贊。

所以,與其說*助長了人們的自我意識,不如說它催生了自我意識的*:人們可以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塑造另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

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們假裝自己是明星,享受著大家的注視;而名人明星則通過*假裝自己是普通人,拉近與粉絲的距離。

1.下列各項不能*“塑造自我意識”或“催生自我意識*”的一項是

A.在玻璃鏡子被髮明之前,古人很難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樣。

B.人們通過肖像畫*裸地傳遞著這樣的資訊:我很重要,請看著我。

C.*使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仔隊,近距離曝光著自己的生活細節。

D.普通人通過*假裝成明星,明星則通過*假裝成普通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鏡子的發明有可能催生了個人主義思潮的萌芽,讓人們開始更多地面對自我,更經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

B.莫蒂預設為,鏡子的出現也和藝術史上肖像畫的熱潮有著緊密的聯絡,鏡子的出現催生了肖像畫的流行。

C.鏡子、肖像畫和*,通過技術媒介來塑造自我意識的。*是鏡子和肖像畫的結合體。

D.為了收穫最多的點贊,大多數釋出在社交媒體的*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挑選和美化,而不是經常看上去的那樣隨意、即興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塑造著人們的自我意識,同時也催生了自我意識的*。但是鏡子和肖像畫卻不一定具有催生自我意識*的作用。

B.在西歐,鏡子的出現催生了肖像畫的流行。尤其是處於社會上層的人非常樂於邀請畫家為自己繪製肖像,這些肖像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C.人們用前置攝像頭對準自己的時候,此時的*功能更接近鏡子;當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等待點贊時,此時的*功能就類似於幾百年前的上流社會人士公開展示自己的肖像畫,期待得到別人的重視和欣賞。

D.人們可以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塑造另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這說明了*一方面能助長人們的自我意識,同時也催生了自我意識的*。

【回答】

1.(3分)A   2.(3分)B    3.(3分)D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