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題目。長期以來,*學者一直認為在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漢族同化了許多不同的異族。自孔子讚美管...

練習題3.2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題目。長期以來,*學者一直認為在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漢族同化了許多不同的異族。自孔子讚美管...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長期以來,*學者一直認為在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漢族同化了許多不同的異族。自孔子讚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時期內,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華民族的大爐裡。而西方的反漢化論者強調族群認同,認為清朝的民族政策豐滿中,蒙古,漢*,*,壁壘分明。羅斯基與克勞杜雷等西方學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滿人漢化”為然,他們嚴厲批評“漢化”的提法,指為大漢沙文主義,是現代*民族主義者的歷史解釋。

華裔學者大都以中原漢文化為立論的主旨,如為,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其*能否長久,是其能否漢化,漢化是夷狄之鄉,成為冠帶之邦,如12世紀的女真在進入華北之前,就已經從事農耕,佔據華北後,起用*官僚,採取*制度,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金世宗雖極力儲存女真文化和語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漢化程度已深,並允許*和女真人通婚。

滿人的族群認同,固然歸屬於八旗制度,但編入八旗內的所謂“旗人”除女真族主體外,包括蒙族,漢族,少數俄羅斯族,維吾爾族,藏族也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共同體,並不是單一族群的認同。不同族群的“同質化”以及“同質”固然有其過程,疾徐有別,最終“融合”亦難易有異,不過漢族與少數民族經長時間之同質化以及同質,終於達到相當成功的融合。若說*認同,無論任何族群,在清帝國時代都認同清朝,作為*的曾國藩,李鴻章一抹不認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國覆亡,認同隨之消失,而滿足*經過長期的雜居共處,日益趨於一致。最終結果是,滿漢兩族經過“同質化”而終於“同化”。 帶有滿族血統的*,增大了漢族的總數,而絕大多數的滿人在長期漢化下,趨向認同中華民族。所以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以漢族為主體,華夏文化為核心的共同演進,並強化了共同的心理狀態和國家情感。但漢化並不是全面的,實有程度深淺之別,而深淺取決於個人所屬種族,社會階層,家庭背景與居住,中原時間之長短;不過,即使漢化程度最高之家族,與漢族融為一體時,並未放棄原有之族群認同。

滿、蒙等胡族吸納漢文化,勢必回饋漢文化,也是比豐富漢文化的內容,是漢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來漢文化的面貌,逐漸發展成為在不斷成長的中華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亦因而擴大了中華帝國的範圍。所以漢文化並不是簡單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長期的互動影響與融合的過程,與西化或現代化之過程並不盡相同。在綿長的*歷史裡,多數的漢民族的漢文化畢竟是形成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編自汪榮祖《明清帝國的生態危機》)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學者認為,在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漢族同化了許多不同的異族。“用夏變夷,不允許用夷變夏”這一史觀來自孔子讚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錢穆認為,宋以後,契丹,女真蒙古,滿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華民族的大爐裡。但西方的反看化論者則以清朝的民族政策為例,強調族群認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學者,並不認同*學者的滿人漢化論,他們指責“漢化”論是大漢沙文主義的表現,是現代*民族主義者的歷史解釋。

D.華裔學者基本上以中原漢文化為立論的主旨來說明夏夷之變,認為邊疆民族入主中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夷狄之鄉可成為冠帶之邦。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清朝的八旗滿人並不是單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為主體,包括滿族,漢族,少數俄羅斯族、維吾爾族,藏族在內組成的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

B.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質化”以及”同化”都會有一個過程,有快有慢,有難有易,但最終都會成功”融合”的。

C.漢族與滿族之間的“同質化”以及”同化”達到了相當成功的融合,雖然清朝滅亡,但蠻族*經過長期的雜居共處,日益趨於一致。

D.作為*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莫不認同清朝,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滿人在長期漢化下,也趨向認同中華民族。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以漢族為主體,華夏文化為核心的共同演進,所以並沒有形成漢文化,吞併少數民族文化或少數民族放棄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漢族同化異族的過程中,漢族與其他民族強化了共同的心理狀態和國家感情的同時,即使漢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並未放棄原有之族群認同。

C.滿、蒙等胡族在吸納並回饋漢文化中,是漢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在不斷成長的中華文化。他們控御的疆域均遠遠超過歷史上的**,擴大了中華帝國的範圍。

D.“漢化”是漢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長期互動、影響與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數的漢民族的漢文化是形成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回答】

4.A

5.B

6.A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關鍵詞“不正確”,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項“這一史觀來自孔子,讚美管仲的‘尊王攘夷’”錯,原文是說“自孔子讚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來,*史觀的發展趨勢是用夏變夷,不允許用夷變夏”,曲解了原意。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查學生篩選資訊和概括資訊的能力,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項“但最終都會成功‘融合’的”錯,原文是說“不過漢族與少數民族經過長時間之‘同質化’以及‘同化’,終於達到相當成功的融合”,並非說所有民族都會成功融合,以偏概全。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A項“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以漢族為主體,華夏文化為核心的共同演進,所以並沒有形成漢文化,吞併少數民族文化或少數民族放棄原有的文化的局面。”強加因果。由文章第二節內容可以推測。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