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文,完成6-9題。   ①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的驚人暗合,人們對湖湘文化的歷史長河產...

練習題2.9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完成6-9題。   ①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的驚人暗合,人們對湖湘文化的歷史長河產...

閱讀下文,完成6-9題。


    ①根據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的驚人暗合,人們對湖湘文化的歷史長河產生了再認識:湖湘文化不僅源自千年,而且源於炎黃文化和前炎帝神農文化。我國考古學界認定,距今一萬至五千年前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即傳說中的神農時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青銅器過渡的時期,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炎黃二帝既是氏族首領,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稱號,分別代表著兩個時代,即炎帝時代和黃帝時代。


    ②湖南氣候溫


溼,其南部的*永一帶是原始野生稻產地。毗鄰*永的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超乎一萬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穀,其中稍早的為野生稻,略晚的為栽培稻,還保留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徵,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這說明,道縣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滿足人們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過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為人類燃起了開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③舊石器晚期的長*中游,已經成為兩岸文化同源的紐帶。渡過湖北*陵一帶,便是湖南洞庭區土質鬆軟的澧陽沖積平原,具有發展規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條件,從舊石器晚期始,先民們陸續進入這個平原。*千年前的澧縣彭頭山就有文字發明前的表意符號、表意繪畫和圖騰。八千年左右的澧縣八十遺址,發現稻穀和大米兩萬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穀物發現最多的地方;還有木耒、木鏟和骨鏟等農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與《周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傳說記載完全暗合,和戰國中期《屍子》說“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續三皇本紀》載炎帝“五百三十年”的時間之和也大體相當。由此可見,神農氏族從陝甘遷入澧陽,創造的優勢不斷增強,形成了定居農業的基本經濟形態,將稻作文化發展到了規模農業階段。製陶工藝亦相當嫻熟,以多種形式的釜和白陶,尤其是*陶最具特*,其輻*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鄰。


    ④6500年前的澧縣城頭山古城和稻田的被髮掘,*實了神農氏“日中為市”的傳說記載。澧縣八十遺址發現一些臺基式建築,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間主體部分高出地面約40釐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狀,平面呈海星狀。這種禮儀中心遺址提示人們:澧縣八十原是神農時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農當是從這裡出發南巡為民治病,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神農氏族因締造農耕文明而被擁戴為中心氏族,其子孫也就受延攬而衍於四方。最後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敗於阪泉之戰,葉落歸根於其先祖的寢陵附近。這樣,整個神農時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農中心氏族的心臟地區發展起來,也就浸透了神農氏族文化的精神。


   ⑤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帝氏族從黃河流域興起,與炎帝氏族逐漸融合發展,形成炎黃聯盟,成為古代*最強盛的部落群。炎帝神農氏是這個聯盟的奠基者,爾後黃帝取而代之,統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黃集團從此進入國家產生前夜的酋邦時代。黃帝成為首任酋長,繼續高舉炎黃聯盟大旗,將炎帝開創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歷史階段,從而奠定了一個世界上民族最多和人口最多,垂數千年穩定統一的文明古國的鞏固基礎。湖湘文化也就隨之融合發展成了炎黃文化。


    ⑥《周易・繫辭》將炎黃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這個概括不僅體現為先賢的哲學理念,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炎黃文化傳統中持續作用著的基本精神,這就是用於征服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勤於科技發明的開拓創新精神,樂於為民造福的犧牲奉獻精神.包容互補的民族團結精神。


    ⑦在率先發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傳統中,還蘊藏著一種慣於發揚主觀能動*,敢為天下先的*格特徵。這些*格和精神,一脈傳承至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價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維方式,即博採內外各家、廣為交融、優化思維主體的開放方式。上述三個層面更共同鍛造了從周敦頤、胡巨集到王船山的哲學思想,及其崇實、主動、重行、通變、求真、達用的哲學方向。以王船山為代表的17世紀早期啟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歷史前臺,成為近代*救亡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


 


對第2自然段中畫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的三粒完整的稻穀中,略晚的為栽培稻,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栽培稻標本。


B.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的三粒完整的稻穀中,存放略晚的為栽培稻,這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


C.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的保留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徵的稻穀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


D.因為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的那粒稻穀保留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徵,所以它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周易・繫辭》、戰國中期《屍子》以及《續三皇本紀》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前炎帝神農氏族從陝甘遷入澧陽可能是在距今8000年左右。


B.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稻穀和大米兩萬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穀物發現最多的地方。


C據文獻記載,神農時代的建築一般是臺基式建築,其中禮儀中心房基的中間主體部分高出地面,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狀,平面呈海星狀。


D.從舊石器晚期始,先民們陸續進入澧陽沖積平原,並且於*千年前就發明了後來成為文字的表意符號、表意繪畫和圖騰。


下面論斷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湖南考古發掘和先秦文獻中許多史實記載驚人一致地表明,湖湘文化是在神農中心氏族的心臟地區發展起來的。


B.根據湖南考古發掘,道縣先民是*乃至全世界開拓稻作文化的先驅。


C.湖湘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源遠流長,蘊涵豐富,而又錯綜複雜,與慣於發揚主觀能動*,敢為天下先的*格特徵一同成為湖湘文化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


D.炎帝神農氏族活躍於長*中游,其後與興起於黃河流域的黃帝氏族聯合,從而開創了一個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且數千年穩定統一的文明古國。


下列推斷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是一個緩慢、漫長而又不斷髮展、不斷創新的過程,從神農氏族遷入澧陽形成定居農業的基本經濟形態後湖湘文化更是不斷創新。


B木質農具、成熟的製陶工藝、規模化的稻耕文明、先進的醫*文化構成了神農氏族的文化特徵。


C.湖湘文化中的陶文化歷史可上溯到舊石器晚期的道縣玉蟾洞文化,新石器時代多種形式的釜、白陶和*陶的出現說明當時的陶文化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D.正如俗語所說的:“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特定的人群創造了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薰陶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王夫之、曾國藩、*這些精英人物的出現是與湖湘文化的薰陶孕育密不可分的。

【回答】

C(A項“最早發現的”和“發現最早的”不同,原文是“發現最早的”。另外也不全面。B項不是存放略晚的,而是栽培或生長或基因特徵表現時間略晚,如現在也有野生稻。D項不構成因果關係)


A(B項不是“澧縣彭頭山”而是“澧縣八十遺址”。c項非“文獻記載”,而是考古發掘所知。“神農時代的建築一般是臺基式建築”也不對,文中是發現了一些臺基式建築;禮儀中心遺址的一座房基的中間主體部分高出地面,而不是高也地面的就是禮儀中心遺址。D項表意符號、表意繪畫和圖騰不一定是*千年前發明的,更不一定就能成為文字)


D(不能說“開創了……文明古國”,據原文,只能說為開創文明古國奠定了基礎)


B(B項中“先進的醫*文化”屬無中生有,原文是“南巡為民治病”還沒有形成“醫*文化”。可參看第4段。A項從湖湘文化的歷史可推知。c項根據第三段可推知。D項從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可推知)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