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落 葉【明】吳嘉紀枝上曾幾日,夜來秋已終。又隨天地意,亂下戶庭中。不靜月斜處,偏驚白頭...

練習題1.4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落 葉【明】吳嘉紀枝上曾幾日,夜來秋已終。又隨天地意,亂下戶庭中。不靜月斜處,偏驚白頭...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落  葉

【明】吳嘉紀

枝上曾幾日,夜來秋已終。又隨天地意,亂下戶庭中。

不靜月斜處,偏驚白頭翁。何須怨搖落,多事是春風

【注】吳嘉紀(1613—1684),字賓賢,號野人,明末清初詩人。明亡後絕意仕途,隱居家鄉,以布衣終身。

16.全詩是怎樣描述秋天落葉的?為什麼落葉偏使白頭翁“驚”呢?

17.詩的尾聯是什麼意思?它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回答】

16.按時間順序寫葉由枝上落至戶庭的過程。暮秋月夜,風吹葉落,散落的枯葉在院子裡發出蕭蕭瑟瑟的聲音。白頭老翁之所以“驚”,是因為他從落葉中感到了時間的推移,而由此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17.落葉何必要埋怨秋風將它搖落呢?這是因為它在春風中就隱含了多變故的命運。生命規律就是有興必有衰,應當從容面對,尾聯體現了詩人達觀從容的人生態度。

【解析】

試題分析:

16.秋天本來就有兩分涼意,而暮秋又平添了兩分涼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兩分涼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兩分涼意。這不由得引發詩人的感慨:“枝上曾幾日”,滿樹繁葉,曾在青青枝頭綠了幾日,就發黃變脆,隨秋風紛飛飄墜,散落在灑滿月光的庭院之中,發出蕭蕭瑟瑟的聲音。大有“曾日月之幾何,而*山不可復識矣”的況味。這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襯托出夜晚的幽靜冷清;但在白頭老翁聽來,卻是驚心動魄。一驚時間的推移,一轉眼又是一年秋風起,誘發了詩人的悲哀;二驚生命的流逝,曾幾何時,已經是青春不再,兩鬢如霜了;三驚人生之衰老,葉落明年還會再生,人老則不會返老還童,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有兩問,第一問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第二問考查詩歌中的情感。第一問的答題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這種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運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種手法描繪了怎樣的景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一般認為,詩詞描寫寫意象可景物的手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①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借代等。②表現手法:襯托(正襯、反襯)、烘托(即正襯)、**渲染、繪形繪*、名詞列錦(意象疊加)、虛實結合、白描等的。③描寫角度: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正側結合、點面結合、視聽結合、遠近結合等。④描寫順序:時間、空間等。第二問解答時要注意從具體詩句內容入手分析。

17.尾聯“何須怨搖落,多事是春風”,落葉何必要埋怨秋風將它搖落呢?其實它在春風中就隱含了多變故的命運。生命規律就是有興必有衰。《紅樓夢》第五回中寫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所以,人應當從容面對死亡,這首詩正表達了詩人達觀從容的人生態度。達觀不是樂觀,它是介乎悲觀和樂觀之間的第三種態度,它不表現為春風滿面喜笑顏開,達觀應當是眉宇舒展心態安詳;達觀就是更透徹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所以能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放得下。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鑑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或議論*的句子。②分析景語。鑑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註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瞭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並非單一,而是豐富複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憂國憂民等。本題最後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再結合上文景語,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了。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