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印度札記》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我們活在遺忘與回憶之間:此刻是受綿亙不變的時間所侵蝕的一座島嶼。

《印度札記》經典語錄

印度最先讓我感到訝異的一點,也是許多人覺得詫異的,就是兩極化的對照所造成的歧異:現代與古代、奢華與貧窮、縱慾與禁慾、草率與效率、溫和與粗暴;繁多的種姓制度與語言、神祗與儀式、風俗與理念、河流與沙漠、平原與高山、城市與村落、農村與工業化生活,在時間上相隔數世紀,在空間上毗鄰而居。

國家主義不是一個快樂的神祗:它是嗜血的火神摩洛克。一般而言,國家主義之所以會走火入魔,是源自於它的信徒對同構型的狂熱:所有人都是單一信仰及使用單一語言者。

一個詩人與一個聖人的對話有其困難,因為一個詩人在說話前,必須先聆聽別人──也就是說,他使用的語言,屬於每一個人,也不屬於每一個人。一個聖人與神或與自己交談,都是沉默之聲。

我提起這些地名,宛如它們是符咒,彷彿擦拭它們之後,便可以召喚出生活形影、臉龐、景*和往日時光。

在伊斯蘭教建築中,完全沒有雕刻而成的,這與印度建築大異其趣。這些建築物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們周圍環繞著庭院,依規律地重複而變化出來的幾何圖形所規劃而成。五顏六*的廣闊空地與沙面通道以棕櫚樹區隔,在它們之間,大型的長方形水池依照當時的時刻與光線的變化,而映照出靜止的建築物與飄過天際的雲朵的不同風貌。光影與時間永不厭倦地遊戲,不斷翻新,也永遠不變。水有神奇的雙重功能:反映世界,以及將之粉碎。我們看見,然後又看不見;留下來的只有鏡花水月般的短暫影像。這些陵寢毫無恐怖之處:它們讓人有天地悠悠之感,也使心靈得到寧靜。它們簡單與*的形狀可以滿足精神最深沉的需求:對秩序的渴望,對均衡的喜愛。

古印度與希臘、羅馬、*不同,它沒有歷史觀念。時間是梵天的一場大夢。那是mayas,一種幻象。因此印度的社會制度起源與模式,不似希臘或*般在於古代。種姓制度不是由一個像皇帝那般的神話英雄,或像萊克加斯般的傳奇*立法者所創立的。它是自行孕生的,雖然是經由神、宇宙的旨意,出自於社會的土壤與底土,有如植物。種姓是jati,而jati是物種。種姓就某方面而言,是自然的產物。它的模型就是孕育天地萬物的自然秩序。

回想起來,我會對此地一見傾心並不足為奇:當年我是個來自化外之域的年輕詩人。年輕、詩、未開化,三者並不會互相沖突:在一個未開化的人眼中可看到純真;在年輕人眼中是對生命的渴望,在詩人眼中則是驚奇。

現代化朝著兩個方向進行,與種姓制度不相容。就如每個個人都隸屬於他的種姓,每個種姓也都隸屬於那套制度:那是一個相依共存的網路,既把它們聯結在一起,也讓它們相互有所區別。將種姓聯結在一起,並使它們成為一個緩慢而永不止息迴圈的執行體系的,是它們之間的關係。它們是“其他”(otherness)的關係。每個種姓都是獨特而唯一的,不過它們全都環繞著同樣不變的原則——純潔的觀念,也就是它們的飾原——在運轉。這套制度的能力在於它表現的多樣*及使它們結合在一起的原則之單一*。

水有神奇的雙重功能:反映世界,以及將之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