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人語錄 > 

康德經典語錄

康德經典語錄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於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其一生深居簡出,終身未娶,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於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 (Königsberg,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1755年 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康德終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於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錶。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過康德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十分健談,經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它們包括<純粹理*批判>(1781年)、<實踐理*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援法國大*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制*與世界聯邦的構想。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的哲學家聞名於世,他去世後,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經典語錄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

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

經驗雖然告訴我們某物是如此這般的狀況,但並不告訴我們它不能是另外的狀況。

I had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 我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給信仰騰出位置。

在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通過我們被物件所刺激的方式來獲得表象的這種能力(接受能力),就叫作感*。

理*的批判最終必然導致科學,與此相反,理*不經批判的獨斷應用則會導向無根據的、人們可以用同樣明顯的截然相反的主張與之對立的主張,從而導致懷疑論。

“我們所確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們終究會死去。” 作為死亡,似乎是從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經驗。 然而這個命題確是一個必然的命題。 然而或許會有人說,類似於以諾那樣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麼的吧,所以終究這還是一個所謂“還沒有發現例外”的經驗判斷吧。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為認識能力受到激發而行動,如果這不是由於物件激動我們的感官,一方面由自己造成表象,另一方面使我們的知*行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它們聯結起來或者分離開來,並這樣把感*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叫做經驗的物件的知識,那又是由於什麼呢?因此在時間上,我們沒有任何知識先行於經驗,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

視其為真,或者判斷的主觀有效*,在於確信(它同時又是客觀有效的)的關係中有如下三個層次:意見、信念和知識。意見是一種被意識到既在主觀上、又在客觀上都不充分的視其為真。如果視其為真只是在主觀上充分,同時卻被看做在客觀上是不充分的,那麼它就叫做信念。最後,主觀和客觀上都是充分的那種視其為真就叫做知識。 讀書的樂趣之一就是發現你與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偶爾想到了一起。早在讀純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識和意見的...

形而上學的真正路徑不是跟雜亂無邊的經驗物件打交道,而是從理*本身出發,並且至於理*本身產生對話。這才是形而上學的根基,不可拔除。

標籤:經典語錄 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