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6~8題。(6分)別了,“不列顛尼亞”在*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裡降落後...

練習題1.4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6~8題。(6分)別了,“不列顛尼亞”在*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裡降落後...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6~8題。(6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裡降落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的最後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濛濛洗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四時三十分,面*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四時四十分,代表英國女皇統治了*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建築成為歷史陳跡。


晚六時十五分,象徵英國管制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只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國旗將飄揚在*上空。150多年的英國管制即將結束。”


七時四十五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156年前,是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裡生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士兵在“威爾士親王”*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進行曲》冉冉升起,*從此恢復對*行使*。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營移交給***,*開始接管*防務。


零點四十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板。在英*艦“漆鹹”號及懸掛*國旗和*特別行政區區旗的*水*汽艇護衛下,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第一次將米字旗*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新華社*1997年7月1 日)


6.對本篇新聞標題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標題用倒裝句突出“別了”,又以“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代指英國的統治,因而顯得形象生動。


B.“別了”一詞,突出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對*的依依惜別,同時也表達了**對他們的友好感情。


C.標題從字面上看,述說了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這是對現實場景的描述。


D.標題的深層含義:“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在*的終結。


7.對下列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作者巧妙運用對比手法,強調這次降旗活動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嚴肅認真、細緻細緻莊重。


B.“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建築成為歷史陳跡”――港督府是英國統治的象徵,港督的離去,人去樓空,意味著英國在此殖民統治的結束。


C.“停泊在港灣只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鮮明的對比中洋溢著一種祖國恢復對*行使*時的莊嚴而喜悅的心情。


D.“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來”,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開始對*的殖民統治;“去”,*迴歸祖國,殖民者乘船從海上離去。暗含歷史與現實的對比。


8.下列對這篇新聞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選取了英方撤離的角度,更加突出了*迴歸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B.第一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標誌著長達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C.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寫,依次寫降旗儀式、查爾斯王子宣讀英國女王贈言彭定康告別儀式、五星紅旗升旗儀式。


D.本文報道描寫英國撤離*,*迴歸祖國的現場,並恰當穿*歷史背景材料,因而這篇新聞不僅有真實的現場感,還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

【回答】

6.B  7.A   8.C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