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現代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本題9分)思鄉的基礎是離鄉,在鄉的人不會思鄉,“鄉”作為價...

練習題3.08W

問題詳情:

一、現代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本題9分)思鄉的基礎是離鄉,在鄉的人不會思鄉,“鄉”作為價...

一、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本題9分)

思鄉的基礎是離鄉,在鄉的人不會思鄉,“鄉”作為價值形態無疑只對無鄉者或離鄉者才有意義。只有當一個人在實際的存在狀態中陷入了無家可歸或有家難歸的困境,“鄉”才會作為一種補償價值而成為流浪兒的精神支柱,成為思的物件。

這樣,思鄉就常常與作客相聯絡。*古代的大多數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京城一批統治者(尤其是皇帝)的手中。知識分子,尤其是中下層知識分子要想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必須離鄉漫遊天下,尤其是遊歷京城。在科舉制度和異地為官制度的制約下,他們如果想要讓統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就必須離鄉;而一旦做了官,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又基本上很少能回到家鄉做官。然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濃厚的宗法鄉土觀念,不以他鄉作故鄉,因而家鄉總是為他們難以忘懷。林語堂指出:“關於*社*宗奉的五大人倫,其中四倫是與‘家’有關的。此五大人倫即君臣之關係,父子之關係,夫婦之關係,以及兄弟和朋友之關係。其最後一倫朋友之關係可為之合併於家庭,因為朋友乃為那些可以包括進家的範圍內的人——他們是家族間的朋友。”家的這種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識分子在其仕進階段總有一種流落他鄉之感,時時體驗到自己的作客身份和流浪狀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茱萸少一人。”王維作此詩時正當年少氣盛,壯志滿懷之時,本不應有思鄉病。但在王維的眼中,任何別的地方都是異己的,都無法取家鄉而代之。“異”字突出表明了詩人所處的是一個陌生的、異己的世界。對於客子而言,異鄉與家鄉是敵對的,因而是“異鄉”;而反過來,異鄉中的遊子,對於這個異鄉而言,也是異己的、敵對的,因而是“異客”。兩個“異”字充分揭示了“異客”與“異鄉”的敵對與距離,“異鄉”不認同“異客”,“異客”更不認同“異鄉”。在異鄉的人只能是客,永遠是客,“客”這個詞在表面的尊敬後隱藏著內在的疏遠和距離:客人不是自家人,更何況是“異客”。“客”的身份永遠是流浪者,是不能介入這個世界的“局外人”,是飄泊天涯的遊子。      (摘編自陶東風《*古代文學與文化中的異鄉與異客》,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離鄉是思鄉的前提,因此只要一個人遠離了家鄉,他就必然會產生濃厚的思鄉之情。

B. 在*古代,由於以皇帝為首的統治者都集中在京城,所以知識分子必須離鄉進京。

C. 科舉制度和異地為官制度造成的“作客”現象是士大夫知識分子思念故鄉的主因。

D. 漂泊的遊子對其流浪者身份的認同讓他們無法融入進異鄉,永遠是異鄉的“局外人”。

2.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第一段闡明瞭離鄉與思鄉的聯絡以及故鄉的價值,從而引出了下面的論述。

B. 第二段分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角度分析了知識分子產生作客之感的原因。

C.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引用都是為了*對於客子而言,異鄉與家鄉是敵對的。

D. 第三段中對“異”字的分析推匯出了“異鄉”與“異客”互不認同的結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對無家可歸或有家難歸的人而言,故鄉既是思念的物件,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B. 在林語堂看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這幾大人倫關係都是與“家”有關的。

C. 家在人倫關係中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識分子在仕進階段總有一種流落他鄉之感。

D. 在“客”這個貌似尊敬的稱呼背後,隱藏著異鄉對外來遊子內在的疏遠和排斥。

【回答】

1.D  2.C  3.B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