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詩經》中的耕種方式先民最初的農耕生產規模比較小,種植方法很簡單,多在重要的採集...

練習題1.0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詩經》中的耕種方式先民最初的農耕生產規模比較小,種植方法很簡單,多在重要的採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

《詩經》中的耕種方式

先民最初的農耕生產規模比較小,種植方法很簡單,多在重要的採集地點或附近進行。從考古學和民族學提供的資料看,先民的耕作經歷了由低階向高階的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階段。商周時期普遍運用耜耕,這種耕作所用農具“耜”見於《詩經》,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載南畝”的記載。耜耕是繼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過對土地予以翻耕來改變土壤結構,進而延長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石犁,犁耕的產生使農耕生產獲得了一種新式工具,進而改進了耕作技術,由速度較慢的點翻為溝翻。初時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時期,耕牛和鐵器被用於農業生產,牛耕發展為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而受到重視。彼時的人名中常見牛、耕互應,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個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論語·雍也》中還見有犁、牛連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國語·晉語九》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這都可以說明牛耕技術得以進一步推廣。

在田間具體勞動時,特別是挖掘溝洫、整治甽畝等工作,經常是幾個人組成一個小單元互相協作,這種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協田”。郭沫若《殷契粹編》記載過商代卜辭中的一條,占卜的內容是國王下令要眾人去協田,佔問能否能獲得好收成。*骨文中的“協”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協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勞動,是運用較原始的農具,對較大面積的土地進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為西周時期耦耕方式的產生準備了條件。《周頌·噫嘻》:“十千維耦”、《周頌·載芟》:“千耦其耘”,這兩處的“耦”即西周時期盛行的耦耕。農耕生產季節*強,勞動強度大,需要集體*的簡單協作,反映在農業領域則出現了種種形式的耦耕。*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兩把木耒表示,兩耒並立即是兩人並肩耕地的縮寫。*骨文中已見“耦”字,說明商代晚期已出現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為普遍。《詩經》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這時耦耕就取代了協田,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帶領弟子出遊的途中就見到兩位隱居者在耦耕:“長沮、桀溺耦而耕。”人們對耦耕的具體*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認為即二人為一組相對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認為既包括兩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許多人並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實上,耦耕被廣泛應用於開荒、耕地、開溝挖渠、平整土地等農業生產的諸環節中,形式不一,人數不等。可以說,將簡單的耒耜用於集體勞動,則變成一種物質力量更加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耒耜的運用縮短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通過開墾荒地擴大了勞動空間,同時還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和生產興趣。耦耕是在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最有效的勞動形式,在古代生產發展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4.下列關於“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經歷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階向高階的演變過程。

B.耜耕在商周時期普遍運用,這種耕作方式可改變土壤結構,進而延長土地使用年限。

C.犁耕的產生既使農耕生產獲得了一種新式工具,又改進了耕作技術,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耦耕是一種二人相對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載南畝”的詩句,這表明耜耕是繼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B.協田是人們使用耒這種工具,對較大面積的土地進行翻土碎土時採用的一種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骨文中的“協”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當時人們互相協作的耕作方式。

D.協田和耦耕兩種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協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6.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現了“耕”和“牛”兩個字,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牛耕這種耕作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術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結合的牛耕技術又進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廣。

C.《詩經》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這說明春秋時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協田而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D.在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和生產興趣。

【回答】

4.D

5.A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D以偏概全,原文中說耦耕還包括“兩人共用一耜而耕”,以及“多人並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表述為“對……的理解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重要詞語”是就這個詞語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沒有能夠正確理解這些詞語,就無法準確地把握文意。因為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建築材料,理解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是閱讀的基礎。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分析:A“表明耜耕是繼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曲解文意,應是表明了耜耕這種耕作方式所用的農具是“耜”。 從文章中辨別、篩選並整合重要的資訊,必須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內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內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述,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等。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C弄錯時間範圍,應是西周時期。超前判斷在試卷中往往表現出為兩種情況,一是弄錯時態:如將“將來如此”說成了“已經如此”,二是模糊現實,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