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材料一 從右圖可以看出,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複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

練習題2.67W

問題詳情:

材料一  從右圖可以看出,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複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清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

材料一 從右圖可以看出,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複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

——摘編自吳慧《*歷代糧食畝產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農業怎樣的發展概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和清前期糧食畝產提高的外來因素。

材料二  在*,小農經濟一鋤一鐮,一個主要勞動力加上一些輔助勞力,一旦和土地結合,就可以到處組織起簡單再生產,雖然脆弱,但被破壞後極易復活和再生,又非常頑強。小農經濟這種頑強的再生機制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橫向發展。

——編自王家範《*歷史通論》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小農經濟既脆弱又頑強的原因。舉例說明“*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的具體表現。

材料三

*傳統農業是在國家全力倡導、監督下得以發展成為一種進步的形態。但是,“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正是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執行的*機制,變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學#科網

——編自王家範《*歷史通論》

(3)概括材料三中“農為國本”的兩面*。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到其他的經濟領域”的原因。

【回答】

(1)糧食畝產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較緩。

新航路開闢後,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

(2)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自然災害等,都使小農經濟易於破產;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具有生產積極*,當簡單生產工具、個體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後,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浙地區。

(3)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

自然經濟的封閉*;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餘和積累;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進入工商領域。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農業的發展狀況。

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資訊及知識運用的能力。第一小問,需要緊扣材料一中的“*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示意圖”“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等資訊歸納;第二小問,可以結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複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的資訊,聯絡時代背景,從高產農作物的引進角度分析歸納即可。

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第一小問,緊扣“既脆弱又頑強”,分別從脆弱與頑強兩個方面分析,“脆弱”可以從小農經濟下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以及自然災害等角度分析,“頑強”可以從小農經濟下農民生產的積極*等角度分析。第二小問,解答時需要理解“*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經濟重心的轉移,據此舉例即可。

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史料資訊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第一小問,緊扣材料三中“國家全力倡導、監督”“農為國本”資訊可知國家的重視,“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變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反映了過渡的依賴而難以改革;第二小問,可以結合自然經濟的特點、“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歸納即可。

【名師點晴】本題以農業為核心內容,與三農相關,國家每年的一號檔案都涉及三農問題,反映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因此在複習備考的過程需要關注一些長效熱點,如三農問題等。

知識點:古代*的經濟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春秋以前)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