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共12分)張中丞傳後敘韓愈(許)遠雖材若不及(張)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

練習題1.8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共12分)張中丞傳後敘韓愈(許)遠雖材若不及(張)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共12分)

張中丞傳後敘

韓 愈

(許)遠雖材若不及(張)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所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嬴之餘,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有刪節)

【注】張中丞,即張巡。安史亂起,張巡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後與許遠同守睢陽,肅宗至德二載(757)城破被俘,與部將三十六人同時殉難。平亂以後,朝廷小人竭力散佈張許降賊有罪的流言,為割據勢力張目。韓愈感憤於此,遂繼李翰撰《張巡傳》之後,寫了這篇後敘。

1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遠誠畏死(果真)                      B、獨蒙愧恥求活(蒙受,承受)

C、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倚仗,憑藉)   D、蔽遮*淮,沮遏其勢(通“阻”,阻擋)

14.下列全都直接表現張巡、許遠英勇無畏的一項是(    )(2分)

①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        ②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

③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④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

⑤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    ⑥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15.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認為叛*會拿國家和皇上已被消滅的情況告訴許遠,而許遠在外面毫無希望的情況下卻仍然死守,從而說明了 “畏死”之說的荒謬。

B、文章以人死和繩斷作比喻,指出“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之說在道理上說不通,發出感憤,斥責“小人之好議論,不樂*之美”,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鳴。

C、作者認為,責備張、許二位死守睢陽的人,是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有意製造讕言,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

D、雖然作者並不確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誰的功勞,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丟掉城池只想保全*命的人和擁有強兵卻安坐觀望的人。

16.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3分)

(2)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嬴之餘,雖欲去,必不達。(3分)

【回答】

【*】

【小題1】C。

13.B。

14.D。

15.(1)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後被俘。

(2)等到沒有救兵而且走投無路的時候,率領著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瘦弱的殘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無法到達要去的地方。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擅,動詞,擁有。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點評: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關鍵是聯絡上下文。這裡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確定其詞*。如擅強兵,擅後帶名詞強兵,故應為動詞。二是看上下文確定其含義。把“擅”放在“當是者,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這一語境中,可見“擅”的含義為“擁有”。

【小題2】試題分析:題幹有兩個要求,一是直接表現,表現的方式。二是張巡、許遠英勇無畏,篩選的內容。③句是表現張巡、許遠二人的忠心。④句是說兩人成就了功名。⑥是議論,是肯定張巡、許遠的功績。

考點: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資訊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點評:篩選文中的資訊,重在理解的基礎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文章寫了何人何事,事屬何類*質。其次要推敲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敘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據。要從是否其人、是否其時,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間接等角度進行分析,從而篩選出符合題幹要求的選項。

【小題3】試題分析:“作者並不確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誰的功勞”錯,作者在文中說張、許二位的功績,他們已經考慮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衛天下,僅憑千百個瀕臨滅亡的士兵,來對付近百萬天天增加的敵*,保護著*淮地區,擋住了叛*的攻勢,天下能夠不亡,這是誰的功勞啊!肯定了張巡、許遠的功績。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點評:做這類題,要讀準題幹,逐項檢查。我們在讀題干時,須讀全、讀準,切忌走馬觀花。然後再將備選*中的相關內容,逐條與原文比較,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與原文一致。命題者構擬這類試題的錯誤項,往往較為隱蔽地將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夾雜在大體正確的概括與分析中,有時甚至只是某一個實詞或虛詞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夠正確識別。

【小題4】試題分析:(1)句,竟,最終。城陷而虜,被動句,城被攻破(張巡、許遠)被俘。“竟”1分,句式1分,句子通順1分。(2)窮,陷入困境,走投無路。將,率領。去,離開,這裡可譯為逃走。“窮”“去”各1分,句子通順1分。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點評:理解是翻譯的前提。所謂理解,就是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讀懂,領會一個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所謂翻譯,就是能將文言句子譯為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範的白話文,並做到文從字順,簡明明規範,暢達流利。

【參考譯文】

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開啟城門迎接張巡,地位本在張巡之上。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於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後被俘,不過和張巡死的時間有先後的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瞭解其父輩的志向,認為張巡戰死而許遠被俘,懷疑許遠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如果許遠真的怕死,何苦守住這尺寸大小的地盤,以他所愛之人的肉充飢,來和叛*對壘而不投降呢?當他在包圍中守城時,外面沒有一點哪怕極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國家和皇上。而叛*會拿國家和皇上已被消滅的情況告訴他,許遠見救兵不來,而叛*越來越多,一定會相信他們的話。外面毫無希望卻仍然死守,*民相食,人越來越少,即使是傻瓜也會計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許遠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戰死,他卻偏偏蒙受恥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願這樣做,唉!難道說像許遠如此賢明的人會這樣做嗎?

    議論的人又認為許遠和張巡分守城門,城陷落是從許遠分守的西南方開始的。拿這個理由來誹謗許遠,這又和小孩的見識沒有兩樣。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這種情況,就來責怪這個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達事理了!小人喜歡議論,不願*之美,竟到了這樣的地方!像張巡、許遠所造成的功業,如此傑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誹謗,其他人還有什麼可說呢!

當張、許二位剛守城的時候,哪能知道別人終不相救,從而預先棄城逃走呢?如果睢陽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用處?等到沒有救兵而且走投無路的時候,率領著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瘦弱的殘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無法到達要去的地方。張、許二位的功績,他們已經考慮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衛天下,僅憑千百個瀕臨滅亡的士兵,來對付近百萬天天增加的敵*,保護著*淮地區,擋住了叛*的攻勢,天下能夠不亡,這是誰的功勞啊!在那個時候,丟掉城池而只想保全*命的人,不在少數;擁有強兵卻安坐觀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不追究討論這些,卻拿死守睢陽來責備張、許二位,也可見這些人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捏造謊言來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