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蒿里(注)曹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練習題1.81W

問題詳情: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蒿里(注)曹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蒿里(注)

曹  *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注)蒿里:樂府曲調名,是送葬的輓歌。據古代迷信的說法,人死靈魂歸於蒿里。

1.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寫了*閥之間的爭權奪利,反映東漢末年*的社會現象,表達了詩人對*遭受苦難的同情。

B.詩中暗含著詩人對割據勢力的無比痛恨和要削平戰亂,進而一舉奪取漢朝*的野心。

C.曹*的詩極為本*,《蒿里》語言樸實,明白如話,沉鬱悲壯,用質樸的形式展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D.從結構上看,本詩可以分為上下兩節:上節寫原因,下節寫結果。

2.詩歌在抒發情感上有何特*?請簡析。

【回答】

1.B

2.直抒胸臆。這首詩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變化:由對關東*董卓的諸將領的讚美,到對將領們為爭奪利益而自相殘殺的批評,再到對活在戰亂年代的百姓的同情。

【解析】

1.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這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項,“詩中暗含著詩人……進而一舉奪取漢朝*的野心”錯誤,從詩中來看,詩人主要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疾苦的首惡元凶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並沒有“一舉奪取漢朝*的野心”。故選B。

2.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詩歌在抒發情感上有何特*”,這是考查詩歌情感的表現方式。詩歌表達情感的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從詩中來看,如“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四句,明白如話,一氣直下,將關東之師初起時的聲勢與正義刻畫殆盡,自己的愛憎也於此鮮明地表現出來;又如“*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等語描寫聯*將領的各懷私心,逡巡不前,可謂入木三分。對於袁紹等*閥的譏刺與抨擊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而逐步表現的,起先稱之為“義士”,並指出“乃心在咸陽”,意在恢復漢祚,然自“躊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心不齊和怯懦畏戰的弊端。然後寫其各為勢利而爭、發展到自相殘殺,最後點明其稱帝野心,可謂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語言寫來,令人感到詩人抑捺不住的真實感情,而*閥懦弱而醜惡的嘴臉已躍然紙上。至於詩人感情的強烈,也完全由明暢的語言衝口而出,如寫白骨蔽野,千里無人,都以直陳其事的方式說出,最後說“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直出胸臆,無一絲造作之意,可視為詩人心聲的自然表露。故這首詩歌主要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情感。

點睛:對於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儘量兩者都涉及。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考生可以先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屬於直抒胸臆;然後從景物形象入手,圈出詩歌中的景物,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這是借景抒情;再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這是用典抒情。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幹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比如本題中,“抒發情感上有何特*”,這是考查抒情的方式,從詩中來看,這首詩實錄當時事實並由詩人直抒胸臆,全詩用了簡潔明瞭的白描手法,無意於詞句的雕鑿粉飾,而以明快有力的語言出之,考生可以從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

知識點:

題型:詩歌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