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浙*省義烏市賓王中學2016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走近王安石”主題閱讀【文章呈現】《同學一首別子固》①王安石...

練習題2.67W

問題詳情:

(浙*省義烏市賓王中學2016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走近王安石”主題閱讀【文章呈現】《同學一首別子固》①王安石...

(浙*省義烏市賓王中學2016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走近王安石”主題閱讀

【文章呈現】

《同學一首別子固》①

王安石

    *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且相慰雲。

(選摘自《王文公文集》)  

註釋:

同學:共同學習聖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南豐(今*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家。著有《元豐類稿》。

正之:孫侔的字。與王安石、曾鞏是好友。

中庸:儒家倫理思想。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的態度。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轥(lìn):車輪輾過。這裡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論世】

《同學一首別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該文是作者在青年時期所寫的贈別之作,文中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進步的君子之誼。文章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聖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

古人不輕易寫文章。而一旦寫了,就一定能表現出自己的胸襟抱負。

王安石這個人,不要說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現在,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輕時就有高遠的理想,“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會風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時讀書過目不忘,考中進士第四名;他散文、詩詞都很擅長,並且絕不同於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現在治國上,因此皇帝才會讓他進行變法。

蘇軾、司馬光這些*上的對手都很佩服他,連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過特立獨行,傳說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幹,不免目下無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們來看一首他的詩——《登飛來峰》,就知道他的氣魄之大: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蘇軾是怕“高處不勝寒”,但是他樂“在最高層”,沒有人在他眼裡。

瞭解了他的為人,我們再來看這篇《同學一首別子固》。古人分別往往互贈文章,作為紀念、鼓勵等。該文就是王安石贈別曾鞏的。

文章先從賢人說起。王安石說,*南有兩個賢人,但是又不同於現在所謂的賢人。也許當時賢人是一個很普遍的稱呼,稱呼慣了,就不一定是真賢人,徒有賢人的名,就像我們現在稱呼對方“美女帥哥”一樣,並不真的認為對方就是美女帥哥。所以,王安石就說,曾鞏、孫侔是我心目中的兩位賢人,但不是通常說的賢人。好傢伙,他用這兩個人,把天下所有的賢人給否定了。

那麼,曾鞏、孫侔是何種賢人?王安石給出一個*:“學聖人”、“至乎中庸”。這是他判斷一個人賢不賢的標準。因為他自己也願“學聖人”,因此他也是賢人。他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有這一層意思。我們還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寫這篇文章,有點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耳”的意味,透著驕傲。

【引詩詠志】

即事

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詩風鑑賞】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的痛苦,傾向*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詩的位置。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停頓處用“/”劃開。(限斷4處)

其 師 若 友 豈 盡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予慕而友之(       )                ⑵足未嘗相過也(       )

⑶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     )      ⑷而造於其室(      )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仔細閱讀上述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極其相似,這是因為他們倆都是向聖人學習的。

B.王安石自視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王荊公體”是王安石的詩作風格。

D.《即事》一詩動靜相襯,情景交融,是荊公的寫景佳篇。

《即事》一詩最後一句運用了什麼典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綜觀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詩歌內容和風格曾發生極大改變。你覺得《即事》這首詩是詩人什麼時期的作品呢?根據材料,加以闡述。

上述材料中說“因此他也是賢人。”你認為王安石是“賢人”嗎?請結合材料說明理由。

【回答】

【*】

其 師 若 友 /豈 盡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⑴友:把……當做朋友   ⑵過:訪問,拜訪    ⑶遺:贈與  ⑷造:到、往       

我從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極高的中庸境界,但也願意追隨在他們左右奔走。(關鍵字詞:昔:從前、過去;至:極、最;從事:跟隨、追隨)

C

運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靜謐閒適生活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該詩當創作於王安石晚年時期。從詩歌內容來看,該詩主要描繪了一幅寧靜幽美、自由閒適的農村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從詩歌風格上來看,全篇錘鍊工穩,前三聯全用對仗,重煉意和修辭。

是賢人。因為:①少有凌雲壯志,年輕時就有高遠的理想,“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②文學成就極高,詩歌創作的晚期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創立“王荊公體”;③善於治理,*上主張變法革新,造福百姓;④懂得擇善而從,與“賢人”為友,並與之“相*”“相慰”。(能寫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必須結合材料進行分析。)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