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後出師表諸葛亮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

練習題2.1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後出師表諸葛亮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銅等及曲長、屯將①七十餘人,突將無前②,賨叟、青羌散騎、武騎③—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於楚當此時曹*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有刪改)

(注)①曲長、屯將: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②突將無前:敢於衝鋒的將領。③賨叟、青羌散騎、武騎: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騎、武騎各路騎兵。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於楚當此時/曹*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

B.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於楚/當此時/曹*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

C.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於楚當/此時/曹*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

D.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於楚當/此時/曹*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先帝:對已故君主的尊稱,文中指劉備。“先”字多用於古代對已故的人的尊稱,如先祖、先烈等。

B.*東:古時指長*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也泛指長*下游地區。

C.潼關:設於東漢末年,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天下第一關”之譽。

D.授首:指投降或被殺,授,給、授予。首,頭,腦袋。《戰國策·秦策四》語:“秦、楚合而為一,臨以韓,韓必授首。”

3.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先闡述先帝把*曹賊的事業託付給他的原因,然後指出自己接受遺命後的行動,表明自己對蜀漢大業盡心盡力。

B.諸葛亮在接受遺命之後,寢食難安,他為了完成先王交給他的任務,自己不愛惜自己,渡瀘水,深人不毛之地。

C.諸葛亮出師北伐遭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他針對內部的反對意見,用了六個“未解”反駁,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

D.本文立足現實,聯絡歷史背景,情感誠懇深摯。尤其是文末的“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八個字,更顯忠心決心,感人肺腑。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2)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回答】

1.B

2.C

3.B

4.(1)只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曹魏的事業託付給我。(2)戰爭不能停止,那*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

【分析】

1.本題主要考查分析文言斷句的能力。

“……者,……也”是判斷句標誌,根據判斷句這一結構特點,應該在“者”之後斷開,所以排除A項、C項。

“拊手”“謂”的主語都是“曹*”;“當此時”表時間,“正當這個時候”,句意完整,其前應斷開,排除D項。

句意:戰事是很難預料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這之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

故選B。

2.本題考查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C項,“‘天下第一關’之譽”錯誤。“天下第一關”指的是山海關。

故選C。

3.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項,“自己不愛惜自己”錯,原文“臣非不自惜”是說“我並不是不愛惜自己”。

故選B。

4.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的能力。

(1)“惟”,只,只是;“孰與”,指何如,哪裡比得上;“是故”,因此;“弗”,表否定,相當於“不”。(2)“息”,停止;“住”,駐紮;“正等”,正好是相等的。

【點睛】

翻譯時要注意兩個原則:一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語境原則:二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注意找準關鍵點,即句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固定結構、重點句式,這些都是賦分點。在具體翻譯時要靈活採用“留、影、補、換、調”等方法,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互文、借代等,意譯即可。

參考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魏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漢室的大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魏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魏,我的才能微弱,而敵人強大。但是不征伐曹魏,他所建立的王業也會丟掉,只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曹魏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自接受遺命那天起,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要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作戰,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願,可是有些議政的官員卻說這樣做不是上策。如今曹*正在西方疲子應對,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漢高帝像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精深,但仍不免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以安全。現在陛下未能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良計來取得勝利,坐著不動就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定天下的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大家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徵,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併了*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的智慧計謀遠遠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遇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經歷這些以後才有後來的僭稱國號一時得逞。更何況我的才能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就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讚曹*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更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鬱、*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七十多人,還有敢於衝鋒的將領,還喪失了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不趁早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長期對峙。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戰事是很難預料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這之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被殺掉了,這是曹*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又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像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