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材料一   近代以前,*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紀中葉後才逐漸接受“國家”這一近代概念。1900年,樑啟...

練習題1.19W

問題詳情:

材料一   近代以前,*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紀中葉後才逐漸接受“國家”這一近代概念。1900年,樑啟...

材料一    近代以前,*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紀中葉後才逐漸接受“國家”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啟超發表《少年*說》,將造成當時“老大*”之責歸罪於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一詞流行起來,遂湧現出“少年*之**”、《少年*晨報》等團體及刊物。由於進化論風靡,年輕一代必然代表未來的希望似乎成為一種常識,青年人不僅自擔責任,似乎整個社會都將希望寄託於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時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夠,還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構“少年*”過程中,國人對*的文化和制度卻出現“認同”危機:要復興民族,卻要拋棄傳統;痛恨帝國主義,卻又對其文化情有獨鍾。在“少年*”旗號下,聚集著持各種不同乃至相互對立的觀點、主義。更加複雜的問題是,到底該由誰來擔綱建設“少年*”的責任。“少年*”始終是一個虛幻的理想,時人對這一概念的珍愛,恰恰映襯出內心的無所皈依。

——摘編自金燕《“少年*”形象的構建與*認同危機》

材料二    美國的國家認同並非世人熟知的“美國信念”,而是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魯——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語;基督教;宗教虔誠;起源於英國的法治理念、統治者的責任理念和個*利理念;敢於持異議的新教價值觀,如工作道德以及個人主義。但是從20世紀後期開始,盎格魯——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實質內容受到了諸多挑戰,包括來自拉丁美洲和*的移民浪潮,學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義,以族群和*別為核心的身份認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強調的跨國身份認同,等等。與此同時,在美國人看來,全球霸權已經成為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最重要特質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國就不是美國。

——摘編自謝韜《美國國家認同的危機》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少年*”之說出現的背景,並分析“少年*”在當時無法成為一種國家認同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後期美國國家認同發生的變化及原因。綜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對如何凝聚國家認同的認識。

【回答】

(1)背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淪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並迎來“短暫的春天”);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族意識覺醒,“國家”概念廣泛傳播;進化論廣泛傳播(社會上興起各種思潮)。

原因:新舊文化衝突造成了矛盾的心理;思想觀點複雜多樣無法形成共識;時局混亂,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少年*”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未付諸實踐。

(2)變化:盎格魯——新教文化的價值內涵被弱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權的觀念日益顯現。

原因:多極化趨勢下,美國要維繫其霸主地位;全球化影響廣泛;移民浪潮帶來多元文化;種族與*別歧視等社會問題的出現。

認識:凝聚國家認同,要將弘揚傳統文化與發展現實文化結合起來,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國家認同,需要推動建設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凝聚國家認同,需要廣大青年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展現人生的價值。

【解析】

(1)通過仔細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少年*”之說出現的背景主要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方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嚴重以及思想方面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即可。無法成為一種國家認同的原因按照材料一分層次概括即可,例如,“到底該由誰來擔綱建設“少年*”的責任”等字眼反映的就是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等。

(2)20世紀後期美國國家認同發生的變化主要突出盎格魯—新教文化的弱化以及多元化和全球霸權的觀念等,至於原因則要從美國維持霸權地位的需要、全球化的影響以及美國存在的種族歧視等方面進行分析。對國家認同的理解是一道開放*問題,主要圍繞著國家認同的背景和意義等回答問題。

點睛: 材料解析題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但聯絡課本卻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最重要的是要聯絡教材所學知識去組織*,表達觀點,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命題者都不會偏離教材去命題。

知識點:文明差異比較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