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  含蓄即含而不露、隱晦曲折,它是*古典詩歌追求的一種美學境界。詩歌的含蓄包括兩...

練習題3.31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  含蓄即含而不露、隱晦曲折,它是*古典詩歌追求的一種美學境界。詩歌的含蓄包括兩...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

   含蓄即含而不露、隱晦曲折,它是*古典詩歌追求的一種美學境界。詩歌的含蓄包括兩層內涵:一是內容上的含蓄,一些題旨,詩人不願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種是手法上的含蓄,詩人採用借代、暗示或象徵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讀者從中獲得無窮之意蘊。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詩歌中就有運用,如《詩經·蒹葭》,那種“宛在水*”的朦朧,“所謂伊人”的隱約,都帶有相當的不確定*。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雖未具體提及“含蓄”一詞,但已推許類似的手法,《文心雕龍》有《隱秀》篇,認為“情在詞外曰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這為合蓄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含蓄”成為一種美學形態和詩學概念,大致起於中唐皎然的《詩式》,他在解釋“辨析”十九字時,在詩學領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將含蓄正式尊為一種詩歌體式。含蓄風格也成為唐代詩人的一種創作追求,劉禹錫就深為“言不盡意”而苦惱。他說:“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認為詩人應該在詩歌中營造“象外之象”,這樣才會“言有盡而意無窮”。晚唐司空圖的含蓄理論可以說是“言外之意”說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具體的“象”、“景”、“味”、“韻” 是有限的,要獲得無限的意蘊,就要從中超脫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韻外”的更大的空間作無待的逍遙之遊,以有“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到了兩宋,含蓄作為一個主要的批評標準被廣泛運用。梅堯臣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則道路*苦,羈旅愁思,豈不現於言外乎?”梅堯臣的話可說是對司空圖的一種補充。之後,含蓄美已成為詩、文、繪畫創作的一條基本準則,並推至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嚴羽,他在《滄浪詩話》中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含蓄之美推至極致,還提出了“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說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評詩文更成為慣則。清代“神韻”領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嚴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說。他盛贊盛唐詩“蘊藉含蓄,意在言外”,認為“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認為詩要“神寄影中”,所以須“脫形寫影”,說謝靈運詩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環中”。明人胡翰認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語言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會“四表無窮”。

以上論述,說明不同的時代都在強調含蓄所具有的筆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學價值。崇尚深情綿邈、含蓄蘊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韻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學潮流,至今天不衰。

                                               (摘編自《*古典詩詞的顯隱》)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含蓄表現在詩歌內容上是指詩人把不願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說得隱約模糊,讓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隱的《無題》。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詩人採用借代、暗示、隱喻、象徵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讀者從有限的描述中獲得無窮的意蘊。

C.先秦六朝典籍中,雖沒有提及“含蓄”一詞,但朦朧隱約手法的運用卻受到推崇讚許,這也為含蓄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D.早在先秦詩歌中,含蓄手法就有運用,但“含蓄”一詞真正作為一種美學形態和詩學概念,應該源於中唐時期的詩歌理論專著《詩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引劉禹錫的“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來*,在唐代營造“象外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風格已成為詩人的一種創作追求。

B.司空圖倡導在有限的“象”、“景”之外營造更大的空間,來傳達“不盡之意”,這與梅堯臣的“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的主張是相同的。

C.兩宋時期,含蓄已經作為一個主要的批評標準被廣泛運用到文學批評中了,這種評價詩文的標準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

D.嚴羽提出了“得魚忘筌”“羚羊掛角”等說法,可見他更強調詩歌深妙的義理,對於詩歌的語言表達則不必過於深究。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採用總分總的論*思路,以時間為序,具體論述了“含蓄”作為一種美學追求在不同時代的發展,這也為後人的創作提供了借鑑。

B.先秦詩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運用,例如《詩經•蒹葭》中就有“所謂伊人”“宛在水*”的朦朧之美,但這種手法的運用仍然是無意識、不自覺地。

C.含蓄美不僅是詩歌創作的一條基本準則,同樣適用於散文、繪畫等藝術形式,可以說含蓄美是諸多藝術創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禎認為盛唐詩“意蘊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說謝靈運詩“多取象外,不失環中”,說明在含蓄理論出現之前,詩人們對含蓄手法的運用已較成熟。 

【回答】

1. C  解析:奠定含蓄理論基礎的是《文心雕龍》。

2. D  解析:對“得魚忘籤”“羚羊掛角”的理解有誤。

3. B  解析:“但這種手法的運用仍然是無意識、不自覺地”原文無據。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