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市房山區2020年九年級銜接診斷測試試卷(二)】閱讀《愚公移山》,完成後面小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

練習題2.55W

問題詳情:

【*市房山區2020年九年級銜接診斷測試試卷(二)】閱讀《愚公移山》,完成後面小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

【*市房山區2020年九年級銜接診斷測試試卷(二)】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後面小題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無隴斷焉。

(選自《列子•湯問》)

10. 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

A. 年且九十     苟且偷生       得過且過

B. 畢力平險     醜態畢露       同心畢力

C. 懼其不已     年事已高       萬不得已

D. 固不可徹     響徹雲霄       大徹大悟

11. 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並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譯:你也太不聰明瞭!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剩下的力氣,曾經連山上的一點草木都動不了,如果碰上土塊石頭又該怎麼樣呢?

理解:這句話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智叟認為愚公想憑著這把年紀和這點力氣把山移走,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辦到的。寫出了他目光短淺、知難而退、賣弄小聰明的特點。

【乙】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譯: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理解:愚公認為自己雖然年邁,但還有眾多的子孫,他們還會有他們的子孫,這樣一代一代堅持挖下去,總有可以挖平的一天!表明他對人力的無窮無盡懷有堅定的信念。

12.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一篇優秀的寓言故事。愚公為實現目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請閱讀下面兩則材料,說說二翁和魯公身上是否體現了這種精神,並結合具體內容說明理由。

【材料一】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翁之妻子去鄉,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翁曰:“是山餘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而至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註釋: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陝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

【材料二】

魯公治①園,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②耶?”公復止。或曰:“築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僕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③不能決,事又寢④。

(節選自《新百喻經》)

註釋:①治:修建。②顛躓:被東西絆倒。③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④寢:停止。

【回答】

10. B   

11. *   

12. *示例:二翁樹立了登泰山的目標後,克服了年齡大、體力差等因素,最終實現了目標,體現了為實現目標,不懼困難的愚公精神;魯公修建園林時想要挖一個水池,受到“無地置土” “小兒女顛躓”“下房不足”等因素的阻礙,最終沒有完成,不能體現愚公精神。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將近\暫且,姑且\暫且,姑且;

B.全、盡\全、盡\全、盡;

C.停止\已經\停止;

D.通達,這裡指改變\通、透\明白;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理解有誤。“曾”的意思不是“曾經”,它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譯為“連……都……”;“如”的意思不是“如果”,“如……何”的意思是“把……怎麼樣”。故這句話的正確是:連山上的一點草木都動不了,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故選*。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根據材料一中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而至泰*”和“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可知二翁確立了想要登泰山的目標後,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堅持不懈,最終實現了目標,登上了泰山。所以二翁身上體現了為實現目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根據材料二中的“無地置土”“小兒女顛躓”“下房不足”“猶夷不能決,事又寢”可知魯公想挖一個水池,考慮到了種種不利的條件,始終沒有下決定動工,最終沒有挖成池子,可知他是遇難而退,沒有堅持不懈,不具備愚公精神。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連結材料一: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裡,非常友好。*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離開了家鄉,只有他自己罷了。一天, 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河北陝西郊遊,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翁說:“這座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了。”乙翁說:“你的話錯了!以前的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剛過六十歲,有什麼老的!”*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橫渡長*,來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傍晚時分,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連結材料二:

魯公修建一個園子,想要鑿出一個池子。他的父親說:“沒有地方放土。”魯公於是停下來了。有人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認為(這個意見)不錯,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說:“你就不怕小女兒跌倒嗎?”魯公又停下來了。(又)有人說:“如果你修條小路通到園子裡,設個柵欄圍著它,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魯公聽從了他的話,又想按照這個人的辦法做。家裡又有人阻止他說:“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僕人(打理),(給僕人住的下房)沒有了,值得考慮啊。”魯公猶豫不決,(修園這件)事情就停下來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