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王肅字子雍。年*,從宋忠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黃國中,為散騎黃門侍郎。太和...

練習題2.6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王肅字子雍。年*,從宋忠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黃國中,為散騎黃門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馬曹真徵蜀,肅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此謂平塗之行*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眾逼而不展,糧縣而難繼,實行*者之大忌也。”於是遂罷。

帝嘗問曰:“漢桓帝時,白馬令李雲上書言:‘帝者,諦也。是帝欲不諦。’當何得不死?”肅對曰:“但為言失逆順之節。原其本意,皆欲盡心,念存補國。且帝者之威,過於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寬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廣德宇於天下。故臣以為殺之未必為是也。” 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正始元年,出為廣平太守。公事徵還,拜議郎。時大將*曹爽專權,任用何晏、*颺等。肅論及時政,正*曰:“此輩即弘恭、石顯②之屬,複稱說邪!”爽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王肅字子雍。年*,從宋忠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黃國中,為散騎黃門侍郎。太和...之,戒何晏等曰:“當共慎之!公卿已比諸君前世惡人矣。”時有二魚長尺,集於武庫之屋,有司以為吉祥。肅曰:“魚生於淵而亢於屋,介鱗之物失其所也。邊將其殆有棄*之變乎?”其後果有東關之敗。嘉平六年,白氣經天,大將*司馬景王問肅其故,肅答曰:“此蚩尤之旗也,東南其有亂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則天下樂安者歸德,唱亂者先亡矣。”明年春,鎮東將*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景王謂肅曰:“安國寧主,其術焉在?”肅曰:“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於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羽士眾一旦瓦解。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但急往御衛,使不得前,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景王從之,遂破儉、欽。甘露元年薨,追贈衛將*,諡曰景侯。

(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改)

【注】①宋忠:東漢末年大儒。②弘恭、石顯:西漢奸臣。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此謂平塗之行*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

B.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此謂平塗之行*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

C.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此謂平塗之行*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

D.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此謂平塗之/行*者也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王肅字子雍。年*,從宋忠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黃國中,為散騎黃門侍郎。太和... 第2張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紀”簡稱紀,是*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帝王傳記。始於司馬遷的《史記》,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周代沿襲,“公”即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階長官或爵位的稱謂,如晉國六卿。另外古時,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庫”,是指是古代官名。漢代置武庫署,有武庫令丞,掌藏兵器。本屬執金吾,晉以後屬衛尉,歷代因之,到宋代才廢。明置武庫司,屬兵部,清末廢。

D.“諡”,古代帝王貴族或大官死後,由朝廷依據生前功過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肅常有不同於他人的見解,且敢於直言。曹真征討蜀國時,王肅認為糧草難以為繼,不宜征討;魚出現在武庫的屋頂上,王肅認為是邊將有棄*之變的凶兆。

B.王肅不隨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認為李雲應該被處死,但王肅認為李雲忠心進諫,不宜被殺;針對漢武帝和司馬遷誰是誰非的問題,王肅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觀點。

C.王肅為人正直,令奸臣畏懼。曹爽專權,任用何晏等人,王肅談及時政,認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顯那一類的奸臣,這使曹爽告誡何晏等人要小心謹慎。

D.王肅主張為政者修德以治國。他認為,提高自我修養來安撫百姓,天下喜歡安定生活的人就會前來歸附;對謀反的淮南將士的親屬應施以恩德,派*隊守護。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2)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於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

(3)課內文言翻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回答】

9.B

10.C

11.D

12.(1)司馬遷因為遭受了宮刑的緣故,心懷怨恨,寫下《史記》指責、貶低漢武帝,令人痛恨。

(2)從前關羽率領荊州的士兵,在漢水邊使于禁投降,於是有了北上爭奪天下的志向。

(3)越過別的國家來讓遠方的國家成為自己的邊邑,你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以……故”,因為……的緣故;“隱切”,怨恨;“非”,指責。第二句中,“昔”,從前,過去。“降”,使動用法,使……投降;“北向”,北上;“降於禁於漢濱”,狀語後置句。第三句中,“鄙”,使……成為邊邑。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王肅字子雍。*歲時,跟隨宋忠讀《太玄》,而另外為《太玄》作注。黃初年間,擔任散騎黃門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馬曹真征討蜀國,王肅上奏摺說:“以前史書有記載,‘千里之外運送糧食,將士面有飢*’,這說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情況。更何況深入險阻之地,要開鑿道路前進,那麼一定會比平坦路途上的行*勞累百倍。現在又加上大雨持續不斷,山坡陡峭、光滑,*隊擁塞而無法行進,糧食還在遙遠的地方,難以為繼,確實是行*之大忌啊。”於是就停止征討。

皇帝曾問王肅說:“漢桓帝時,白馬令李雲上奏摺說:‘帝,就是要諦聽啊。但這個皇帝不想諦聽。’當時李云為什麼沒被處死?”王肅回答說:“李雲只是說錯了話,失去了違逆和順從皇上的分寸。推究他的本意,說這些話都是想盡忠心,想著對國家有益。而且皇帝之威,超過雷霆,殺掉一個普通百姓,和踩死螻蟻沒有什麼不同。寬恕他,可以顯示自己能夠包容接受直諫之言,在天下推廣皇帝的恩德。所以我以為殺掉李雲不一定是對的。”皇帝又問:“司馬遷因為遭受了宮刑的緣故,心懷怨恨,寫下《史記》指責、貶低漢武帝,令人痛恨。”王肅回答說:“司馬遷記史實,不憑空讚美,不隱瞞惡行。漢武帝聽說他寫《史記》,拿來寫漢景帝以及自己的本紀看,於是大怒,削去簡冊上的字並把它們扔了。至今這兩個本紀有目錄沒有文字。後來司馬遷發生為李陵辯護的事情,於是漢武帝把司馬遷送進蠶室施以宮刑。這表明心懷怨恨的是漢武帝,而不是司馬遷。”

正始元年,王肅離開京城擔任廣平太守。因為朝廷之事被徵召回京,被授予議郎的官職。當時大將*曹爽專權,任用何晏、*颺等人。王肅談及時政,臉*凝重地說:“這些人就是弘恭、石顯之類的人,還要說他們嗎!”曹爽聽說後,告誡何晏等人說:“你們都要小心謹慎!公卿已經把各位比作前代惡人了。”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出現在兵器庫的屋頂上,有官員認為是吉祥之兆。王肅說:“魚生活在深淵中卻高高地出現於屋頂上,這是魚失去了居所啊。邊將大概該有戰敗的變故了吧?”後來果真有東關之敗。嘉平六年,一道白氣穿越天空,大將*司馬景王向王肅詢問原因,王肅回答說:“這是蚩尤的旗幟,東南方大概有叛亂了吧?您如果提高自我修養來安撫百姓,那麼天下喜歡安定生活的人都會歸附於德政,發動叛亂的人就會先滅亡了。”第二年春天,鎮東將*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叛,景王對王肅說:“使國家安定、國君安寧,這種辦法有嗎?”王肅回答說:“從前關羽率領荊州的士兵,在漢水邊使于禁投降,於是有了北上爭奪天下的志向。後來孫權突襲抓取了關羽將士的家人,關羽的*隊立即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將士的父母妻子兒女都在內地各州,只要派*隊急速前往守衛,使敵人不能靠近,那麼他們的*隊一定會有關羽的*隊那樣土崩瓦解的趨勢。”景王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擊破了毌丘儉、文欽的*隊。甘露元年王肅去世,朝廷追贈他為衛將*,諡號景侯。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