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

練習題3.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鐀之書。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干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贊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15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B.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C.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宜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D.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15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陽,與“*”相對應,表示方位時,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封,指封禪,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C.《詩》指《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共三百篇,故稱“詩三百”。

D.《書》指《尚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15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注重實踐,四處出遊考察。司馬遷南遊*淮,視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觀察儒風,學習禮節。

B.司馬遷秉承父志,立誓繼承祖業。太史公憤恨未能參與天子封禪大典,要求兒子繼承祖業,司馬遷立誓同意。

C.司馬遷身陷牢獄,忍辱著書立說。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憤恨天子不公,奮發圖強,寫就史學鉅著。

D.司馬遷治史嚴謹,深受後人稱讚。司馬遷寫史不虛美不隱惡,人們稱讚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15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2)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回答】

154.A

155.C

156.C

157.(1)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好出使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

(2)小兒雖然不聰明,請讓我全力編撰先人編撰的歷史材料,不敢缺略。

【分析】

15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遷既死後”表示時間,“其書”作為後面句子主語,排除C項、D項。“宣帝時”表示時間,“述”的賓語是“其書”,結合句意內容分析,排除B項。句意:司馬遷死後,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最先開始陳述司馬遷的著作,於是得以公佈開來。到了王莽的時候,有人請求封司馬遷的後人,於是封其後人為史通子。故選A。

15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詩》共305篇。《詩經》,是*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故選C。

15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從原文內容“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分析,身陷牢獄後,司馬遷只是“喟然而嘆”,看不到憤恨天子。故選C。

15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1)“而”,通“爾”,他的;“適”,恰好、恰逢;“反”通“返”,歸來、回來;“於”,介詞,在;“見父於河、洛之間”(狀語後置)。(2)“敏”,聰明;“悉”,全、都;“次”,按順序排列(編撰);“闕”,通“缺”,缺略、缺少。

【點睛】

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採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後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參考譯文:

司馬遷生在龍門,在黃河邊上的山的南麓過著農耕放牧生活。十歲時已能識讀先秦古文著作。 二十歲時南遊*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視察九疑山,泛舟沅、湘水間。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之都研習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還在鄒峰學習鄉*禮節;在遊歷蕃、薛、彭城等地的時候,一度遭受危困,經過樑、楚之地後回到長安。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被滯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所以心中憤懣,致病將死。其子司馬遷適出使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太史公握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之世便功名顯揚,掌管天文之事。後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裡嗎?你繼為太史,就會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司馬遷低頭流淚,說:“小兒雖然不聰明,但我會全力編撰先人所記的歷史材料,不敢缺略。”太史公司馬談死了三年,司馬遷就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櫃的藏書和檔案。

寫作的第十年,太史公司馬遷遭到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牢。於是嘆息著說:“這是我的罪孽啊!身體毀壞而不可用了。”事後仔細思量道:“《詩》《書》的文義之所以言簡義深,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終於著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為止的歷史。蒐集天下散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對帝王興起的業績,追本溯源,探究始終,觀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據事實進行論述考訂,略述三代,詳錄秦漢,從黃帝寫起,直到當朝皇帝,寫成十二篇本紀、十篇表、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全書總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這就是《太史公書》。

司馬遷死後,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最先開始陳述司馬遷的著作,於是得以公佈開來。到了王莽的時候,有人請求封司馬遷的後人,於是封其後人為史通子。

(人們)稱讚說。司馬遷還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於按條理闡述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華麗,質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讚美,不掩飾醜惡的東西,所以稱作實錄。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