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①“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①②蘇子曰...

練習題3.0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①“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①②蘇子曰...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①“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①

②蘇子曰:《春秋》書戰, 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 。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後,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 焉,有喪拜焉,非列國諸侯之所敢敵也。而曰 “及楚人戰於泓”楚,夷狄之國;人, 者之稱。以天子之上公,而 夷狄之微者,至於敗績,宋公之罪,蓋可見矣。而《公羊傳》以為文王之戰 不過此,學者疑焉,故不可不辯。

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 。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齊宣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 “牛何之?”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④ ,若無罪而 死地。 ”夫舍一牛,於德未有所損益者,而孟子 之以王。所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執鄫子 ,用於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 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敗國衄 ⑥ 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 欺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飢於壺餐者, 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於鄫子,而不忍於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

⑤以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 ,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則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 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蓋王莽之篡。使莽無成則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 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師,猶足以當桓公之師,一戰之餘,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耳。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於後世者也。

(取材於蘇軾《宋襄公論》

(註釋) 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戰,子魚向宋襄公建議,在楚*沒有全部渡河、沒有列陣成行做好準備時發起進攻,宋襄公未聽,結果大敗。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戰:指符合禮信仁義的戰爭。④觳觫:恐懼的樣子。⑤鄫子:鄫國國君,參加諸侯會時被宋襄公殺害以供奉神廟。⑥衄:損傷,傷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彎轉,扭曲。

1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 的一項是(

者之稱 微:卑賤

②而 夷狄之微者 當:抵擋

③牛何 之:去,往

④若無罪而 死地 就:趨向

⑤而孟子 之以王 與:和,跟

⑥天下 有不忍者耶 孰:什麼

欲以不重傷 乃:竟然

⑧不能 襄公之虐 損:損壞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⑦ D ⑤⑧

2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 不正確 的一項是(

A 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

沒有像這樣嚴謹而且全面的了

B 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

宋襄公的過錯不只是施行仁義而沒有堅持到最後

C 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這不合情理

D 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為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憑藉名聲取得

3 根據文意,下列理解 不正確 的一項是(

A 《春秋》記載宋楚之戰時,用字考究, “楚”“人”二字,隱含著對宋襄公的批評。

B 作者認為宋襄公為人狂妄,有眾多能臣卻不用,故而一開始就不具備稱霸的德行。

C 作者通過對宋襄公的評論,表達出統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業的仁政思想。

D 鑑於後世對宋楚戰爭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為極具欺騙*,作者撰寫此文以澄清。

4 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

5 ③段中,作者認為宋襄公“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請具體說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對此展開論*的。

【回答】

1 D

2 B

3 B

4 圖謀成就王業沒有成功的,最壞的結果也還能成就霸業。

5 ③段把齊宣王不忍殺一牛與宋襄公殘忍殺害一國國君進行對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質。第④段通過類比(比較),說明宋襄公忍心殺一國之君,而不忍心攻擊受傷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個人能扭傷兄弟的手臂奪取食物,卻不忍心對著飯食忍飢挨餓一樣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類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樣偽善,欺世盜名。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⑤“與”解釋為“和,跟”錯誤,依據文句“而孟子與之以王”的語意可知,“與”是“讚許”之意,此句大意為:而孟子用王道來讚許他;⑧“損”解釋為“損壞”錯誤,依據文句“不能損襄公之虐”的句意可知,“損”是“減損”之意,此句大意:並不能減損他本*暴虐的程度。

故選 D

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 “宋襄公的過錯不只是施行仁義而沒有堅持到最後”理解有誤,依據語境,“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是一判斷句式,“者”是“……的人”之意,“非獨”是“不但,不僅”之意。故此句正確理解應為“宋襄公不僅僅是行仁義而不能善終的人”。

故選 B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 “作者認為宋襄公為人狂妄”理解有誤,依據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師,猶足以當桓公之師,一戰之餘,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耳”分析可知,作者認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師,這只是他個人的昏昧平庸罷了”,不是“為人狂妄”之意;此外,“有眾多能臣卻不用”的理解也是錯誤的,依據文句“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魚但卻不能任用”。

故選 B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圖”,圖謀;“王”,名字用作動詞,成就王業;“弊”,最壞的結果,最差的結果;“足以”,足夠用來。

5.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古文論點、論據和論*方法的能力。

1 )首先舉齊宣王不忍心殺牛祭祀的例子與宋襄公殺鄫國國君供奉的例子對比,寫出宋襄公為人沒有君子的仁心。( 2 )其次用人能扭傷他兄弟的手臂奪取食物,卻能忍住面對食物的飢餓,與宋襄公能殘忍殺害鄫子卻說自己不忍心傷害受傷的人和老年人的虛假相類比,寫出宋公的虛偽與言行不一的事情不合情理。( 3 )最後,作者總結自己的觀點,將宋襄公與王莽相類比,總結出兩人同樣表裡不一,欺騙百姓的共同點,表現出宋襄公與王莽一樣的不仁並欺世盜名的特點。

參考譯文:

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農曆七年級,宋襄公與楚人在泓水交戰。宋*隊戰敗。”

②蘇軾認為:《春秋》記載戰爭,沒有像這樣嚴謹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為敬重的上公。宋,是股商的後代,對周朝來說是貴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時會送祭肉給宋國,宋國有喪事,周朝天子會派人弔喪拜祭,不是各國諸侯所能比的。而這裡說“與楚人在泓水交戰”。楚,是夷狄之國;人,是對卑賤者的稱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擋夷狄這樣的卑微者,最終打了敗仗。宋公的罪過顯而易見了。而《公羊傳》認為文王之戰不過如此。學者們對此有懷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

③宋襄公不僅僅是行仁義而不能善終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質竊取仁者的美名罷了。齊宣王看見有人牽著牛走過堂下,問:“這牛要(牽)到哪裡去啊? ”牽牛人回答說:“ (殺了以後)準備把它的血塗在鐘上行祭。”齊宣王說:“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恐懼戰慄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捨棄一頭牛,於個人的德行不會有什麼影響,而孟子用王道來讚許他。所謂“以仁德寬厚之心,行仁慈寬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點。而宋襄公捉拿鄫國國君鄫子,並將他殺害用來祭祀睢水的神廟。君子殺一頭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殺一國的君主就像*豬*-樣。這樣的事情都忍心幹得出來,天下的事情還有什麼不忍心乾的呢!

④泓水之戰,宋襄公負傷,宋國受到重創,竟然想以“不使受傷的敵人再次受傷,不捉拿白髮老人”為藉口來欺騙各國諸候。一個人能扭傷他兄弟的手臂奪取食物,卻能夠對著飯食忍飢挨餓,天下人都知道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夠忍心殺害鄫子,卻不忍心攻擊受傷之人和老年人,這難道可以說是合情合理嗎?

⑤在我看來,宋襄公就是王莽這類人。宋襄公以為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過名聲取得,王葬以為天下可以憑文詔獲取。他們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騙天下則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擊還來列好戰勢的敵人,並不能減損他本*暴虐的程度;王葬抱著孩子哭泣,並不能掩蓋他篡奪權位的野心。假如王葬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個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個王莽。

⑥古人說過:“圖謀王業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還能成就霸業。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師,還可以與齊桓公的隊伍匹敵。何至於戰敗之後,救死扶傷忙個不停。這只是他個人的昏昧平庸罷了。齊桓公、晉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輔佐而興霸業,宋襄公有一個子魚而不能他任,兩者之間怎能同日而語呢?自古以來,昏庸無能的君主,像這樣子的多了,但死後蓋棺論定,卻未有能像宋襄公這樣欺騙後世的了。

知識點:*古代文學 北宋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