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進士第。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為書抵時相,謂...

練習題2.6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進士第。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為書抵時相,謂...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進士第。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為書抵時相,謂百姓困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憂。願罷雲中之師,修邊保境,與民休息。高麗入貢,調民開運河,民間騷然。中書舍人孫傅論高麗於國無功,不宜興大役,傅坐罷。翰謂傅不當黜,時相怒,落職,提舉*州太平觀。靖康初,復以給事中召。時金人攻京師甫退,尋改御史中丞。上疏言邊事,因陳決勝之策。种師道罷為中太一宮使,翰言:"師道名將,沉毅有謀,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欽宗謂其老難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以古揆今,師道雖老,可用也。"且謂:"金人此行,存亡所繫,令一大創,使失利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將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憂。宜起師道邀擊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樞密院,論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學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職,提舉南京鴻慶宮。高宗即位,用李綱薦,召復延康殿學士。既至,拜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時建炎大變之後,河北山東大盜李成、孔彥舟等,聚眾各數十萬,皆以勤王為名,願得張所為帥。所為御史,嘗論黃潛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綱為相,乃以所為河北等路招撫使,率成等眾渡河,號召諸路,為興復計。潛善力沮之。宗澤論車駕不宜南幸,宜還京師,且詆潛善等。潛善等請罷澤,翰極論以為不可。李綱罷,翰言:“綱忠義英發,舍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臣留無益。”力求去,高宗未許。時潛善奏誅陳東,翰謂所親曰:“吾與東,皆爭李綱者。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復以言者落職。紹興元年,召復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辭不至。二月,復資政殿學士。三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二》,有刪改)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

B.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

C.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

D.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呂望:姜尚,別號飛熊。西周官為太師。因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俗稱姜太公。

B.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名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盡力於王事。這裡指前者。

D.諸路:指各支兵馬。這裡指建炎大變後,興起的派系不同的*事力量。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書舍人孫傅因反對開鑿運河被罷免。許翰認為不應當罷免孫傅,因而惹怒了當時的宰相,也被降為*州太平觀提舉。

B.宋欽宗罷去种師道的兵權,許翰認為种師道剛毅有謀,且頗具威信,解除兵權確實不當,但欽宗最終沒有接受建議。

C.許翰對朝廷罷免李綱這樣忠貞有才能可以輔佐國家中興的人很失望,認為自己也沒有必要留任,連續八次上奏請求辭職。

D.許翰正直不屈,直言敢諫,但因與黃潛善這類奸臣政見不合而難以施展抱負。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晚年也有過辭不就職的經歷。

16.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為書抵時相,謂百姓困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憂。

(2) 吾與東,皆爭李綱者。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

【回答】

13.D

14.D

15.C

16.(1)寫信詆譭當時宰相,認為百姓生活困頓,會起事而成為盜賊,天下將有危急滅亡的憂患。  (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我與陳東,都力爭留用李綱,陳東被斬於東市,我在朝廷合適嗎?(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首先結合語境理解劃線句的意思,“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解答此句,應先結合文字理解其大意,“秦始皇認為王翦老而不用,信用李信,終於兵敗於楚;漢宣帝任用老將趙充國,終於取得金城之戰的成功。從呂望以來,任用老將取得功業的,不止一兩個人”;“難一二數”中“一二”是約數中間不能停頓,這就排除BC兩項;“用”的物件是“李信”,而不是“李信兵”,排除A項,由此得出*。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14.

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幹中的修飾限制成分。D項,“路”是古代行政區劃,在這裡是“各地”的意思。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C項,“連續八次上奏請求辭職”是因陳東被殺而作出的決定。文章原句是“時潛善奏誅陳東,翰謂所親曰:‘吾與東,皆爭李綱者。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C項對於許翰連續八次上奏請求辭職的原因分析有誤。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抵,詆譭;困弊,生活困頓;起,起事。第二句中,爭,力爭;戮,被殺;廟堂,朝廷;“東戮東市”,被動句。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考中元佑三年進士。宣和七年(1125),召用為給事中。寫信詆譭當時宰相,認為百姓困敝,會起事而成為盜賊,天下將有危急滅亡的憂患。 希望停止雲中戰事,修邊保境,與民休息。高麗入貢,朝廷徵調百姓開鑿運河,百姓騷動。中書舍人孫傅指責高麗於國無功,不應興大役,孫傅因此被罷職。許翰認為孫傅不應被罷免,當時宰相大怒,免去他的職務,任提舉*州太平觀。靖康初年,重又被召用為給事中。當時金兵進攻京城剛退,不久改任御史中丞。上言議論邊事,趁機陳述決勝之策。种師道被貶為中太一宮使,許翰對皇上說“:師道是名將,沉毅有謀略,山西士兵,人人信服,不可解去他的兵權。”欽宗認為他年老難用,許翰說:“秦始皇認為王翦老而不用,信用李信,終於兵敗於楚;漢宣帝任用老將趙充國,終於取得金城之戰的成功。從呂望以來,任用老將取 得功業的,不止一兩個人。從古鑑今,師老雖然年老,可以任用。”並且說:“金人此次行動,關係到我方存亡,現在如果重創金兵,使之失利而逃,則中原可保, 四夷可服。否則,將來再想行動,一定有不可救應之憂。應當起用師道抗擊金兵。”皇上不能聽從。提升他為中大夫、同知樞密院,政見越是與同僚不合,因病去職,任延康殿學士、知亳州。因諫官指責而被罷職,任提舉南慶鴻慶宮。高宗即帝位,因李綱的推薦,召用他為延康殿學士。到朝後,被授任為尚書右丞兼代理門下侍郎。當時建炎大亂之後,河北山東大盜李成、孔彥舟等人,聚結*隊各數十萬,都以勤王為名,希望得到張所任元帥。張所任御史,曾經責論黃潛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綱任宰相。於是任命張所為河北等路招撫使,率領李成等人部隊渡過黃河,號召各地,為興復大計。黃潛善極力阻止。宗澤建議皇帝不應到南方,應當回到京城,並且詆譭黃潛善等人。黃潛善等人請求罷免宗澤,許翰極力爭論不可。李綱被罷,許翰說:“李綱忠義英發,沒有他無人能輔助中興,現在罷免李綱,我留任無益。”極力請求去職,高宗不同意。當時黃潛善奏請誅斬陳東,許翰對親信們說:“我與陳東,都力爭留用李綱,陳東被斬於東市,我在朝廷合適嗎?”越是極力求辭職,八次上章,被任命為以資政殿大學士身份提舉洞霄宮。又因為諫官指責罷職。 紹興元年(1131),召用恢復他為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堅辭不至。二月,復任資政殿學士。紹興三年五月,去世,追贈光祿大夫。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