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2019·蘇州)閱讀文章,完成題目。淤泥偏自出芙蓉我之愛蓮,初與別人相同,是因觀其盛開,戀羨其花純潔、其葉圓...

練習題2.08W

問題詳情:

(2019·蘇州)閱讀文章,完成題目。淤泥偏自出芙蓉我之愛蓮,初與別人相同,是因觀其盛開,戀羨其花純潔、其葉圓...

(2019·蘇州)閱讀文章,完成題目。

淤泥偏自出芙蓉

我之愛蓮,初與別人相同,是因觀其盛開,戀羨其花純潔、其葉圓碧、其香清遠。其花,納蘭狀為“白裁肪玉瓣,紅翦*霞箋”;其葉,東坡喻成“重重青蓋”,誠齋誇作“接葉連天無窮碧”;至於其香,曹寅勸人晚上不要關門而睡,因有“夜夜涼風香滿家”。

我之愛蓮,後又進了一層,是因讀《愛蓮說》稱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實現了從視覺、嗅覺到心境的升格。

蓮花與君子的相同處,周敦頤只用三句話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君子即便身處汙濁動盪之境,但心始終高潔穩正,不受汙染,不為矯飾,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內心通達、氣脈正直,不會倚靠附和,不會攀緣拉攏,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黨”;第三句“亭亭淨植、香遠益清”,君子腹有詩書,故而氣質潔淨,聲息清新,這就是孔子說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曾抄寫、誦讀《愛蓮說》無數遍,每至文末“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時,都不禁脫口而出:“我!”隨後發出一聲嘆息,嘆息與周敦頤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賞蓮。

據聞周敦頤為了賞蓮,特命人挖了個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橋相通,以便從各個角度、近距離地觀賞。我猜周敦頤賞蓮時,可能獨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隨,卻對他的愛蓮之切、知蓮之深,未必懂得,這反倒增了他的孤獨。君子註定孤獨,不在身邊,就在心裡。此番心境,還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鐘愛鮮花香草,曾讓山鬼披薜荔、配女蘿,又用各類花卉飾滿了湘君與湘夫人相會的房間,其中就有蓮葉。而他自己,則“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作為“離騷”的裝束。這身裝束,自然難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緊接著說:“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孤獨之強之烈,直到了使他絕望自盡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選擇投水,是想從一個君子變成一朵蓮花吧。君子和蓮花的區別,只是一個在大地上,一個在水*。

我之所以愛蓮,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質,後是發現其有藝術之境。當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兒都可比作藝術;但我以為唯有蓮花,最能揭示藝術的真諦。第一句“亭亭淨植、香遠益清”,藝術當予人以潔淨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遠;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藝術以通透簡約為高,以含蓄蘊藉為尚,以少勝多、以簡馭繁者方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其他花兒只需如常孕育、萌生開放,期間未嘗有太多的曲折艱難,好比從人間順利升入天堂;唯獨蓮花,生於淤泥之中,必須先突圍後方可孕育生長,恰似先要從地獄來到人間,然後進入天堂。藝術亦像蓮花,生來便在淤泥之中。藝術要像蓮花,須在淤泥裡、也只能在淤泥裡汲取營養、積攢力量。蓮花將根向下扎入淤泥,為的恰恰是向上生長,當終於開出花來時,必向上空高高擎起,離得淤泥越遠越好。藝術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錢的滋養,但她的目的,恰恰是離金錢越遠越好。

反過來說,也是淤泥成就了蓮花、困境成就了君子……

生活的種種苦難、人生的種種坎坷,都能給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礪,如泰戈爾所說,“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試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沒有貧困半世,就不會有八大山人、板橋居士及其傳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藝術皆與蓮花相類,那麼兩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藝術、藝術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藝術,可以不再過於孤獨。八大山人遭遇國破家亡,心中悲悽,卻以書畫遣懷。他畫蓮花,寥寥數筆便神完氣足,這蓮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橋居士曾詠過一朵入秋方開的蓮花:“秋荷獨後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非因後出奇。”這朵蓮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順時應序,只因困頓太久、積攢太難,故而開得稍遲一些罷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賢為此鍾。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筆墨待人逢。從來孤獨皆難耐,當是藝文最適從。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選自2018年7月23日《新民晚報》,作者胡曉*,有刪改)

1.下面哪一項所詠之花與“白裁脂玉瓣,紅翦*霞箋”不同?(     )

A.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B.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C.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      D.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2.下面這段文字中也有描寫荷香的,與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進行比較,簡要分析它們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選自朱自清《荷塘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聯絡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和蘇軾“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說說你如何理解“君子註定孤獨,不在身邊,就在心裡”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來,優秀的藝術作品具備哪些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談談你對文題“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1.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在本文的語言環境下,很明顯,題幹中的““白裁肪玉瓣,紅翦*霞箋”,見文中,講的“蓮花”;A項“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由“瑤池”可知應該描繪的是生活在水中的蓮花;C項“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中的“移舟”“水濺”這些詞語可知所描寫的也是生活在水中的蓮。D項“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語出五代李璟的《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由“菡萏”一詞可知也是描寫的蓮。B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的名句,是描寫梅花的。*選B。

2.曹寅勸人晚上不要關門而睡,因有“夜夜涼風香滿家”,語言通俗而意味無窮;朱自清把香味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打通了人們的嗅覺和聽覺,新穎而獨特。

解析:本題通過比較閱讀,考查學生對語言表達的賞析。描寫荷花的香味,曹寅勸人晚上不要關門而睡,因有“夜夜涼風香滿家”,語言通俗,卻不乏清新;朱自清“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運用通感,以聽覺描繪嗅覺,新穎獨特。

3.君子是學問和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們的孤獨不僅僅是指缺乏與之共處的人,更是指缺乏心靈深處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頤感嘆同他一樣愛蓮之高潔的人很少,蘇軾感嘆不汲汲於名利,從容流連光景的人很少。他們的孤獨感是對“君子註定孤獨,不在身邊,就在心裡”的最好詮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本題則給出了周敦頤和蘇軾的感嘆,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這二人恰恰是為“君子”做詮釋。所以,答題思路較為明確:解釋“君子”的內涵——是學問和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人;緊扣“孤獨”來具體分析“君子”——他們的孤獨不僅僅是缺乏與之共處的人,更是指缺乏心靈深處志同道合的人;最後以周敦頤和蘇軾來具體註解。

4.予人潔淨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簡約,含蓄蘊藉;須在困境中汲取營養,積攢力量;有所突破。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概括能力。從“我之所以愛蓮,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質,後是發現其有藝術之境”開始,便是寫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特*,文中有以下幾處:“第一句“亭亭淨植、香遠益清”,藝術當予人以潔淨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遠”,講的是“潔淨清香的美好享受”;“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藝術以通透簡約為高,以含蓄蘊藉為尚,以少勝多、以簡馭繁者方為妙境上品”,講的是“通透簡約、含蓄蘊藉”;“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其他花兒只需如常孕育、萌生開放,期間未嘗有太多的曲折艱難,好比從人間順利升入天堂”“藝術要像蓮花,須在淤泥裡、也只能在淤泥裡汲取營養、積攢力量”,講的是“在困境中汲取營養,積攢力量”;“……試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沒有貧困半世,就不會有八大山人、板橋居士及其傳世之作了”,則在講“突破”。

5.強調了淤泥給予芙蓉營養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礪併成就了君子和藝術。由此啟迪人們要直面困境,勇於接受磨礪。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標誌,一般情況下,標題是文章內容、作品風格、寫作意圖的直接或間接的表現。回答此題,應側重從文章內容來分析。1-4段,強調淤泥之於芙蓉的作用——給予營養和力量;5-6段,從“君子之質”,談到“藝術之境”——困境如淤泥,磨礪併成就了君子和藝術;全文啟迪人們要勇於面對困境,積極進取。聯絡文章的內容來理解文章的標題就比較簡單了。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