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講到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練習題2.42W

問題詳情: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講到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講到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不無感慨地說:“可惜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家書了,書信這種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學生*:“沒有啊,我上大學的表哥就經常給我寫信,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學生乙:“資訊科技這麼發達,打電話、發簡訊、寫郵件更便捷,誰還用筆寫信啊?”

學生*:“即使不用筆寫信,也不能說明書信消失了,只不過是書信的形式變了。”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確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回答】

誰解家書味

夜落月懸,獨對孤燈,我靜靜撕開那信封,鋪平。

我總愛望那綠綠的郵筒,總愛去收發室去找我的家書,在那重重疊疊的牽絆和祝福裡去認領屬於我的那一份。我珍祝那安靜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書所承載的內涵。

*作家林清玄說他的母親每週給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結尾都是“寒霜露重,望君保重。”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動人的字眼,因為其中豐沛的愛,因為那剪不斷的掛念,家書成了心的紐帶,哪怕霜寒露重,我們亦可相互溫暖。

翻開《傅雷家書》,我讀出一顆深刻卻細膩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雖常是教誨,但嚴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血濃於水的關愛,能聽見遠及天涯的那聲噓寒問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書不僅飽含溫情,更是一次親切的交談,一次心聲的吐露,金聖嘆在臨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封家書:“字付大兒春,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語一傳,我無憾矣。”瀟灑才子金聖嘆在死前亦不忘開玩笑,給那些想看他泣訴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諷刺,此中的滋味誰解?誰從他踽踽獨行的背影中讀出那**與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認領那顆高貴的靈魂。

黃永玉收到叔父的來信,雖在咸寧改造,他卻說:“這兒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別人,正是在*間寫下的《*服裝史》的沈從文,這家書,是高潔情懷的吟哦,在其中我們讀出了大師的從容。

最令我動容的家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的《與妻書》,他告訴妻子他有多愛她,告訴她他必須離開,為了千千萬萬人都可以像他們那樣相愛、那樣幸福,這是情絲包裹的家書,這是一戰士明志的家書,這更是用生命傳遞愛的家書,他那不識字的妻子在用顫抖的手撫摸那信的時候,定是會哭成了淚人又擦乾淚光下去的.

而現在呢?在資訊滿天飛的時候,當電子郵件穿越地球村的時候,當電話安到家家戶戶的時候,誰又能靜下心來讀一封跋山涉水,風塵僕僕的信呢?喬治·默裡迪斯在《森林的輓歌》中寫道:“我們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雲,我行走了,像松果一樣墜落。”我們不僅失掉家信,更失掉一種情懷。

可我願接你回來,為你撣落沾染的塵埃,與你獨對孤燈,我的家信。

【解析】

材料解讀:①老師的感慨,表面上是老師為“家書”這種形式難再遇而傷感,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漸漸消隱的憂嘆,包含對傳統傳情達意方式的留戀。②學生*的觀點與理由,強調傳統家書的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③學生乙的觀點與理由,應該與時俱進,放棄舊的書寫手段,而採用更便捷的現代資訊科技。④學生*的觀點與理由,家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形式變了。(表層義)只要真誠地表達,何必拘泥於形式(深層義)這位學生用“辯*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家書”“書信”難再遇的問題,在他看來,打電話、發簡訊、寫郵件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家書”。立意角度:“家書”實是傳統文化的象徵,扣住這一核心,可以這樣立意:①珍惜傳統文化,不要讓傳統文化退隱;②傳統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之“源”);③社會的進步越來越方便人們的生活,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事物就該被淘汰;可以改變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合拍;④傳統文化的形式雖然變了,但內容不一定發生變化,沒必要悲觀;可從中思考古代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舊手段與新科技、內容與形式、科技與人文等關係,討論“傳統的東西要不要”“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變與不變”“科技發展的利與弊”等問題。

考點: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