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括號內為宋朝學者朱熹的註釋),完成9-13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練習題1.7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括號內為宋朝學者朱熹的註釋),完成9-13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閱讀下面的文字(括號內為宋朝學者朱熹的註釋),完成9-13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諂,卑屈也。驕,矜肆也。常人溺於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無諂無驕,則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凡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樂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好禮則安處善,樂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貢貨殖,蓋先貧後富,而嘗用力於自守者,故以此為問。而夫子答之如此,蓋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辨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選自朱熹《論語集註》,有刪節)


9.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敏於事而慎於言                     慎:謹慎。


B.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       自是:自以為正確。


C.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         正:判定。


D.蓋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勉:勉強。


10. 下列句子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既富矣,又何加焉                    人焉哉


B.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未若貧而樂


C.以吾一日長乎爾                     君子不以言舉人


D.始可與言詩已矣                     吾與點也


 


11.下列各句的結構特點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A. 有是哉,子之迂也                B. 不患人之不己知


C.其斯之謂與                      D.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12.參閱上文朱熹的註釋,說明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兩句話的理由。(3分)


                                                                               


13.翻譯下列句子(5分)


⑴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⑵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

【回答】

9.D(勉勵,勸勉)


10. C因為。(A.句末語氣詞/疑問代詞,哪裡;B.連詞,如果說,至於/比得上; D.和/贊同)


11.A(主謂倒裝,其餘為賓語前置)


12.子貢是經商的,先貧後富,自守“無諂”“無驕”。子貢自以為“無諂”“無驕”是至高境界,聞孔子之言,自覺還應精益求精,故引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加以表明。說明子貢能夠從已知推知未知,而這正是學《詩》所必需的。


(君子)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兒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好學了。( “敏、就、正、焉”每個0.5分)


憎惡把剽竊別人的見解當作聰明的人,憎惡把不知謙退當作勇敢的人。(“徼、孫”每個0.5分)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