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飄香。一串串果實紅彤彤、沉甸甸,壓彎了枝頭,...

練習題2.5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飄香。一串串果實紅彤彤、沉甸甸,壓彎了枝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飄香。一串串果實紅彤彤、沉甸甸,壓彎了枝頭,惹人喜愛。摘下一顆,剝開龜.裂的外殼,露出晶瑩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產於*,已有兩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早在漢初,南越王趙陀就曾將荔枝獻給高祖劉邦。可見,那時廣州已有荔枝出產。而這次入貢,也使中原民眾知道荔枝為何物。但那時從南越到中原,相隔萬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後,劉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鮮荔枝,十有*是荔枝幹之類的東西。

③到漢武帝時,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於元鼎六年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宮”,用來種植南征得來的奇花異草。這其中,就有荔枝樹數百棵。但是南北氣候不同,那些移植來的荔枝最後全都凋零枯萎了。④到東漢時,鮮荔枝已經成為固定的貢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陽。這個路程非常遙遠,為保*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會*變質,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晝夜奔騰”。這樣做,除了要設定驛舍、勞民傷財外,使者在山高路遠中也難免遭遇“毒蟲猛獸之害”。後來有官僚不堪其擾,給皇帝寫信訴苦,“和帝詔太官省之”,這才決定以後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張九齡,是廣東韶關籍才子,很為家鄉的荔枝驕傲,盛讚其“百果之中,無一可比”。但當時朝野大臣中,吃過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時,楊貴妃嗜吃鮮荔枝,玄宗就讓人從當時出產荔枝的重慶涪陵附近,快馬加鞭,經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長安。乍看起來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事實上,這段路程,要駿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馬往往在路上奔波勞累而死,百姓怨聲載.道。

⑥荔枝不易儲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就曾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之外,*香味盡去矣。”

⑦大文豪蘇東坡本是極愛甜食,極愛吃荔枝的,但他痛感於百姓疾苦,曾就上貢荔枝寫詩說“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注”,乞願蒼天不要有荔枝這種佳果以免傷害百姓。

⑧蘇東坡得以吃上新鮮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貶謫到當時的煙瘴之地惠州的時候。在那裡,他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塊朵頤,東坡居士竟然顧不得嶺南的炎熱酷暑,也不理會貶謫的顛沛落魄,心甘情願呆在廣東不走了。

⑩根據蔡襄的描述,北宋時荔枝大概有30多個品種。出產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質最佳,嶺南、巴蜀次之。在福建各地中,手屈一指的品種當屬“陳紫”。蔡襄描述說:“其實廣上而圓下,大可徑寸有五分,香氣清遠,*澤鮮紫,殼薄而平,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核如丁香母。剝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絳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狀.也。”也就是說,陳紫這一品種不僅個頭大,殼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瑩如水晶,入口即化無渣滓.。

⑪除了給人以味覺享受,成熟的荔枝點綴在翠綠的枝葉之間,蔚.為大觀。 * ,說的是初熟之際,稀疏點綴的微妙; 乙 ,說的是全樹果實累累的勝景。 * ,荔枝不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愛的外貌贏得人們的青睞。

(取材於趙健《閒話荔枝》,有刪改)

【注】瘡痏:瘡瘍,傷痕,引申為禍害。

1. 下列各組詞字形和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龜裂(qūn)膾炙人口 B.怨聲載道(zài) 顛沛落魄

C.渣滓(zǐ) 大塊朵頤 D.蔚為大觀(wèi)手屈一指

2. 下列各詞語中的“狀”與文章⑩段“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可狀.也”中的“狀”,意義不同..的一項是(2分)

A.寫景狀物 B.無可名狀 C.巴陵勝狀 D.口寫手狀

3. 將下列文句依次填入⑪段*、乙、*三處,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①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 ②綠葉雲舒,朱食星映

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離離如繁星之麗天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4. 下列有關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九齡,唐代著名詩人,其代表作品《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句堪稱千古絕唱。

B.“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出自《過華清宮絕句》。其作者杜牧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

C.白居易,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與元稹並稱為“元白”。其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D.蘇東坡,以自己“以詩入詞”的文學創作為詞體發展提供了另一種樣式,為宋詞開拓出豪邁慷慨的新境界。  

5. 文章提到蘇東坡既寫過“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語。這兩句中蘇東坡對荔枝的態度是否矛盾?為什麼?(4分)

【回答】

1.【*】B

【解析】A.龜(jūn)裂 C.大快朵頤 D.首屈一指

2.【*】C

【解析】“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狀也”的“狀”是與“得”並列的,做動詞用,翻譯為“形容、說出、描摹”等意,C選項中的“巴陵勝狀”中的“狀”是名詞,譯為“景象”。

3.【*】D

【解析】根據文中*空格處“稀疏點綴”可判斷出填在*處的應為②,“綠葉雲舒,朱食星映”描繪的是綠葉中點綴著零星的荔枝的景象。③描繪的是全樹果實累累的景象。①描繪的是荔枝樹整體令人愛憐的外貌。

4.【*】C

【解析】C選項中白居易是“古文運動倡導者之一”的說法不對,白居易應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之一”。“古文運動”在唐代的倡導者是韓愈、柳宗元等人。

5. 【*】不矛盾。“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說的是因為荔枝味道鮮美,導致統治者不惜勞民傷財從民間要求進貢,反而使荔枝成為了民間疾苦的來源。蘇軾借這句話表達的是對上貢荔枝這種勞民傷財做法的不滿和對百姓疾苦的同情,而並非對荔枝這種佳果本身的厭惡。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句則是從正面表達了對荔枝的喜愛和讚美。兩句話說的是不同層面,不矛盾。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