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天才是訓練出來的》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這種瞄準每一個細節的練習要不斷重複。這不是機械盲目的重複,而是在不斷地即時反饋中的重複,每次重複都意味著對前一次的修正。這樣才能精益求精。這種練習在精神上和體力上都非常有挑戰*,甚至很傷神,需要充分的休息恢復,而且經常是非常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心理疲勞。

《天才是訓練出來的》經典語錄

他們發現,孩子的智力如同其身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育,並且如身高一樣,大提到16歲停止。不同孩子的智力表現和他們的生理年齡不一致。這樣“智力年齡(MA mental age)”的概念就被髮明出來了,以區別“生理年齡(CA chronological age)”。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William Stern發現,雖然智力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差距與日俱增,但兩者的比率不變。這一比率一生都能保持穩定。這一固定的比率,他定義為“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後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Lewis Terman將其計算方法加以修正,具體的公式是:智力年齡乘100倍後再以生理年齡相除,得出的指數的就是智商(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對天才討論漸漸學術化,由心理學和教育學唱主角。這些學科,把對天才所進行的觀察量化、精確化,把天才素質中包含的各種變數孤立、分解以研究其功能,使得我們隊天才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深化。最近幾十年,在天才研究領域崛起一股*,那就是腦神經學。天才必須不斷把學習區裡的東西收攬到舒適區裡,把恐慌區的東西容納到學習區裡。這樣,才能的疆域才會不斷擴大。

所謂深練,正式在這個層次上發展出來的。這種訓練有著嚴格的結構設計,和我們日常的技能培養有本質的不同。首先,這種深練把所練習的內容分解成精微的細節,也就是“分塊”,把部分從整體中切割下來,然後精熟地掌握部分。這樣,每個練習都有都非常具體的針對*,都能完善哪怕最小的細節,以求獲得突破極限式的提高。

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高強度的訓練,練習時間並不能換來水平的提高。但是那些不斷改變和創造新訓練技術的人則不斷提高。總之,一種方法使用多了、熟悉了,學習過程就變得“自動化”了。也正是這個時候,學習效率開始降低。這時,學習者需要老師或者教練給自己設計特別有針對*的練習,不僅能夠分析*地進行細節上的改進,而且可以避免機械重複,突破“自動化”所帶來的“經驗陷阱”。

天才研究的權威人士Ericsson教授提出了“處心積慮的訓練”的概念,試圖解釋天才訓練的特點。他把“處心積慮的訓練”簡化為“深練”,意思是一般人練得淺,水平自然平庸。天才必須投入為學習而學習的活動,而不是像其他活動中那樣,學習僅僅是一個間接的或者意外的收穫。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活動,要發揮其有效*就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學生有足夠的動力;第二,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適當的知識準備;第三,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不斷能夠接到反饋。在滿足這些條件後,學習過程要向精度化發展,通過不斷重複而到達熟練。

大腦的發育,大致是個從後到前的過程。腦後部的脊髓和腦幹在人出生時大致就成了規模,並且這一區域的神經軸突也在此時基本被髓鞘包裹好。這部分主掌的是人體的一些關鍵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胃腸系統。這一區域在人出生時就已經完好發育。在出生不久後,小腦和中腦中的神經軸突的髓鞘開始形成。小腦控制著動作協調,這也確實是孩子在生命頭幾個月學習的東西。中腦控制視聽系統,同樣是孩子在頭幾個月迅速發育的功能。

大腦最終需要神經系統細胞來處理資訊、進行決策。但是,資訊的收發、決策的傳送,都需要網路服務。髓*脂對人體神經系統的網路進行包裹而形成髓鞘。這種髓鞘有一種絕緣的作用,保*在神經網路中通行的訊號不走漏失散,同時加強這種訊號的速度、強度和準確*。一個用髓鞘保護的神經纖維,傳送訊號的速度可以比一個沒有髓鞘保護的纖維快幾十到幾百倍。

智商主要衡量的是人的認知能力或學習比較複雜的新知識的能力。因此,與智商直接相關的是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隨著孩子的年紀越來越高,智商對其成就的預測力逐漸下降。這一方面是因為成就本身還取決於智商外的因素,如動機、學習習慣、自我約束能力等一方面是因為後來的成就越來越依靠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掌握。

大腦是一個功能等級組織起來的複雜機體,有500到1000個有特殊功能的訊號處理區域。要處理一個複雜的視覺訊號,就可能捲入三十多個這樣的區域。大腦還包含著一系列“區域總控制中心”,主要分佈在前腦和後腦。這些中心的功能也許有所分化,但一般都是彼此配合行動的,掌握著決策、注意力、目標確定、協調管理、感情等功能。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髓*脂的研究大盛,為我們理解這方面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