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堅毅》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核心要點:天賦*努力*努力=成就 ,其中:天賦*努力=技能堅毅 = *+毅力堅毅更關注持久的耐力,而不是強度目標需要分層次:頂層和中層需要不斷堅持,低層目標可以靈活調整。堅毅而成熟的人擁有的思想資產:興趣、練習、目標和希望。如何做到堅毅?:找到興趣(使命)-刻意練習- 獲得心流(技能匹配挑戰)刻意練習:通過設定並完成細微提升的小目標,步驟包括:定義清晰的提升*目標- 全神貫注堅持不懈- 即時而有益的反饋- 持續地反思和完善。保持成長心態:樂觀者和悲觀者的區別。

《堅毅》經典語錄

目前,我的觀點是:人們進行刻意練習的主要動機是為了提高技能。你集中100%的精力,刻意將挑戰的層次設定在目前的技能水平之上。你處於“問題解決”模式,分析所做的每一件事,讓一切更接近你所設立的目標。你得到了反饋,而且很多反饋是關於你出錯的地方,然後,你使用反饋來進行調整,並再次嘗試。

據埃琳娜和黛波拉說,在這些幼兒進入幼兒園後,他們開始注意到,他們的錯誤會引起成年人的某些反應。我們這些成年人會皺著眉頭,臉頰發紅,匆忙跑向孩子,指出他們犯的錯誤。我們教會了他們尷尬、恐懼和羞恥。布魯斯·格梅爾教練說,這正是在許多運動員身上發生的:“在教練、父母、朋友和媒體的反應中,他們認為失敗是不好的,所以他們竭力保護自己,不敢冒風險去盡最大的努力。”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我導向型和他人導向型的動機是一個連續體的兩端。”我的同事、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說道,“然而,我發現,它們可以是完全*的——你可以兩者皆無,也可以兩者兼具。”換句話說,你可以成就自己的夢想,也幫助他人。

天賦是指,當你投入努力的時候,你的技能能夠得到多快的提高。成就是指,當你努力運用獲得的技能時所產生的結果。當然,機遇也是極其重要的。比如,遇到一位好教練或好老師也是極其重要的。

心理學家埃琳娜·波德洛娃和黛波拉·樑致力於研究兒童的學習行為。她們認為,嬰兒或幼兒完全不介意從錯誤中學習。如果你觀察一個嬰兒是怎樣掙扎著坐起來的,或者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是如何學習走路的,你會看到他們在不停地犯錯,反覆經歷著失敗,他們面臨許多超越現有技能水平的挑戰,他們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獲得了大量的反饋,不斷地學習。他們的感受如何呢?他們還太小,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年幼的孩子在試圖去做他們還做不到的事情時,並沒那麼痛苦。

然而,人們在心流體驗過程中的主要動機完全不同。心流的狀態本質上是令人愉快的。你不在乎自己是否正在改進技能上的不足之處。雖然你有100%的專注,但你並沒有處於“問題解決”模式之中。你沒有分析自己在做什麼,你只是在做。你得到了反饋,但因為你挑戰的層次剛好符合你目前的技能水平,所以你知道自己做得很不錯。你覺得你可以掌控一切,因為你確實控制了一切。你“漂浮”著,忘記了時間。無論你跑得多塊,或是思考得多麼仔細,當你處於心流體驗中時,你都會對所有的事情感到毫不費力。

你是一個明智的家長嗎?請使用下述的教育評估來了解一下自己。這一評估由心理學家、育兒專家南希·達令開發。 其中一些問題是斜體字。這屬於“反向編碼”的題目,意味著它們跟別的題目是相反的。支援:溫暖如果我遇到問題,我希望父母能幫助我。我的父母會花時間和我交流。我的父母會和我一起做開心的事情。我的父母其實不喜歡聽我講我的煩惱。我的父母幾乎從不表揚我做得好。支援:尊重我的父母相信我有權持有自己的觀點。我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不應該質疑他們。我的父母尊重我的隱私。我的父母給了我很多自由。對於我能做什麼,我的父母做了大多數的決定。要求我的父母非常希望我能遵守家庭規則。我的父母真

*型的家長儘管對孩子是有要求但不支援的,完全接近約翰·華生強化孩子品格的主張。與此相反,放任型的家長對孩子是支援的和沒有什麼要求的。

“羞恥並不能幫你解決任何問題。”黛波拉告訴我。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埃琳娜和黛波拉認為:做錯事是可以不牽扯情緒的。她們指導某位老師故意犯些錯,然後老師微笑著對學生說:“哦,天哪,我以為這堆玩具裡總共有5個方塊!讓我再數一次!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有6個方塊!我明白了,我數數的時候需要數到每一個方塊!”

標籤:堅毅 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