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人語錄 > 

弗洛姆經典語錄

弗洛姆經典語錄
弗洛姆(1900~1980年),*知名的美籍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致力於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人精神處境。被尊稱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國時弗洛姆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移居美國後始終保持和該學派的關聯。弗洛姆思想的特*便是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1922年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學研究精神分析,並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接受訓練。1929年在法蘭克福精神分析學院和法蘭克福大學任教。1934年移居美國。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弗羅姆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但更強調人的社會*,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與宗教》、《論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的分析》等。
愛利希・弗羅姆把心理學視為是人*之自我理解這一久遠努力的延續。當運用人類學與社會學的洞見以拓展來自臨床、心理分析和精神病學研究的知識之時,弗羅姆充分地汲取思想史的養料,並提醒他的讀者:以往的倫理思索者乃是哲學家以及心理學家。弗羅姆在基本觀點上是一個弗洛伊德主義者,且顯示出弗洛伊德見解的廣度與深度。他同時強調了弗洛伊德思想的開放*實質,因而避免了教條主義,並且能面對他最初的思想源泉仍然保持極有意義的遊刃有餘。儘管弗羅姆著有許多著作,但《逃避自由》是他最著名的一本。在此書中他論*,正如不能離開對文化內容的解釋去理解個人一樣,要理解社會過程同樣不能不懂得作用於個人的心理過程。“前個人主義社會”給個人以安全,但嚴重地限制了個人的自由發展。自中世紀的封建秩序解體之後,人已擺脫了傳統的束縛,但他並沒有在他個人自我實現的積極意義上獲得自由。個人主義的歷史發展已提供幸福的許多可能,但今天的個人必須有內在勇氣去激發他全部的潛能,否則他就會尋求在限制自我的新的依賴形式中逃避他的自由。外界限制的根除不足以使人有積極的自由:“來”(from)自於什麼的自由可能是個前提

經典語錄

不成熟的愛是 -- 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 --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菸、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

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物件。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孤獨的感覺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格傾向。這種態度、*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是同一個“愛的物件”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成長和表現。因而,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如果我愛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體,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於我的利用。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的地位,在沒有柺杖的情況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這種愛往往會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現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

一個人能夠,並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