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人語錄 > 

馮夢龍經典語錄

馮夢龍經典語錄

馮夢龍,男,漢族,明文學家、戲曲家,1574年出生於南直隸蘇州府吳縣長洲,卒於1646年,著有《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世通言》、《醒世恆言》等代表作。

馮夢龍是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籍長洲(今蘇州)人,生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出身名門世家,馮氏兄(馮夢桂)弟(馮夢雄)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其兄夢桂是畫家,其弟夢雄是太學生,作品均已不傳。馮夢龍除了寫詩文,主要精力在於寫歷史小說和言情小說,他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寶。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古今烈女演義》、《廣笑府》、《古今譚概》、《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採風、修志的著作,而以選編“三言”的影響最大最廣。

他曾在《麟經指月》一書的《發凡》中回憶道:“不佞童年受經,逢人問道,四方之祕復,盡得疏觀;廿載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則說他:“上下數千年,瀾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舉道路卻十分坎坷屢試不中,後來在家中著書。因熱戀一個叫侯慧卿的歌妓,對蘇州的茶坊酒樓下層生活頻繁接觸這為他熟悉民間文學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他的《桂枝兒》《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時創作的。

在思想上,馮夢龍受李卓吾的影響,敢於衝破傳統觀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為情之範,孰知情為理之維乎?”(《情史》卷一《總評》)強調真摯的情感,反對虛偽的禮教。

在文學上,他重視通俗文學所涵蘊的真摯情感與巨大教化作用。他認為通俗文學為“民間*情之響”,“天地間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敘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的文學主張,表現了衝破禮教束縛、追求個*解放的時代特質。他重視通俗文學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說序》中,認為“日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說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這些見解對鄙視通俗文學的論調是一個有力的打擊。

馮夢龍勤於著作,作品總數超過五十種。他六十一歲被任命為福建壽寧縣的知縣,在任四年,頗有政績,曾編過當地的方誌《壽寧待志》。到明末天下大亂,清兵入關,馮夢龍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從南下避兵


經典語錄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世人大多眼孔淺顯,只見皮相,未見骨相。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

人有逆天之時 天無絕人之路

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只因一著錯,滿盤皆是空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