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人語錄 > 

茂木健一郎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蘇格拉底的弟子、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對世界(自然)的“變化”與“靜止”進行了最理論化和體系化的闡釋。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亞里士多德批判*地繼承了柏拉圖的這一主張,認為“形式”是事物不變的本質,“物質”與“意識”,“實在”與“理念”,“感*”與“理*”,在之後的西方哲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二元論”就此成立,成為了哲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蘇格拉底所追尋的“善”,也就是堅持以理*的方式認識世界。

茂木健一郎經典語錄

大陸唯理論認為知識只能建立在理*的基礎上,而英國經驗論則主張經驗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約翰·洛克和休謨對笛卡爾的唯理主義提出了質疑,他們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感覺經驗上的, 我們因為能觀察所知覺到的外部客觀事物, 能觀察所知覺、所反省到的內部的心理活動, 所以人的理解才能得到思想的一切材料。然而,如果固守感覺經驗的立場,知識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經驗論在知識的真理*問題上,由於其自身的矛盾鑽進了認識論的死衚衕。

認為讀書無用的人,總有一日會因與他人生命深度及幸福感的差距而追悔莫及。

讀書並非在獲取到資訊之後就可大功告成。人獲得的知識會跟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經歷相結合,產生新的意義,並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下去。只有經歷了這種不斷髮酵的過程,知識才能在人的頭腦中沉澱下來,形成“智慧與見識”。

讀的書越多,腳下堆砌起來的書籍數量越多。正因為是由一本本書堆砌起來,人們才可以看到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世界。 閱讀者涉獵的領域越多,腳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牢固。 假如一個人對各領域書籍都有涉足,不拘泥於類型範疇,這樣它可以移動的空間就很大。 而腳下的“高度”(縱軸)是由此人在該領域中堆砌起來的閱讀量決定的。

不管什麼書,只要能堅持一天讀十頁,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速度就會隨之提高,一個月內能讀完的書自然增多。

閱讀,並不是將資訊原封不動地複製到大腦。它既可以驅動人的喜怒哀樂,又可以豐富人的體驗,同時還可以獲知他人的內心世界。

聰明人只會閱讀艱深厚重的書籍——這種想法完全是誤解。

世界之大,必然有不懂的事物,不懂裝懂才會讓人奇怪,那種絕望般的“學海無涯”的感覺,應該是人一生的財富。

《綠山牆的安妮》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周圍的人認為是嘗試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許還存在不同看法。

雖然僅僅將書的意義視為“獲取資訊”和“增加知識”並不不可,但是一本書所展現的“深度思考“”,放到現實中很可能要在與他人共同進餐並建立深厚友誼之後才可以瞭解到。

美國知名作家喬納森 勒瑟姆說過,“把一件事物成為原創的人,十有*是因為不知其來源。” 也就是說,能夠創造出所謂原創事物的人,必定是在某些知識來源的支援下,通過大腦的充分積累及消化,才最終創造出成果。通過閱讀,可以將作者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在大腦內不斷培育,一旦有需要便會呈現出一鳴驚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