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別忘了農村“80後”          趙豐  在對“80後”的眾多評論中,人們往往只看到城市的“...

練習題2.76W

問題詳情:

      別忘了農村“80後”          趙豐  在對“80後”的眾多評論中,人們往往只看到城市的“...

          別忘了農村“80後”

                  趙豐

   在對“80後”的眾多評論中,人們往往只看到城市的“80後”而忽略了農村的“80後”——他們既和城市的“80後”大不相同,也和農村的“70後”相去甚遠。

    農村“80後”不自我

   社會學家分析“80後”時,很喜歡用“獨生子女”來描述這一代人,並認為“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對他們形成“叛逆”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農村部分“80後”有兄弟姐妹,這些人的幼年並不孤單,他們不缺少玩耍的夥伴,也不缺少一起幹活的夥伴。

   在社會學家看來,自我、情緒化、顛覆*是“80後”的普遍標誌。實際上,農村“80後”由於過慣了艱苦生活,很早就知道上學、幹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在大學校園裡,最保守、最傳統的學生往往就是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大多刻苦學習,踐行著父輩的教誨。走出農村、山溝,就是他們最樸實、最原始的動力。那些沒有考上大學和過早失學的農村“80後”,離開學校馬上投身到農活中,或成為民工大*中的一員進入城市,在各種各樣的工地揮灑汗水。他們年輕,上過幾年學,比起他們的父母,他們是屬於有知識(知識在農村有時僅僅指識字)的一代,在他們身上看不到顛覆,看到的是勤勞和責任。

   民工的“城市化衝動”

   根據年齡劃分,*改革開放近30年來,形成了兩代農民工。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中的“80後”越來越多。他們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基本沒有務農經歷,受教育程度較高;第一代農民工普遍將謀生、賺錢作為第一目標,新生代農民工則還有“享受現代生活”等目的,部分人開始試著去認同流入的社會,如參加當地社會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加入當地一些社會組織等;他們對家鄉的鄉土認同在減弱,對農活沒興趣,對農村的一些習慣和傳統不認可,甚至持批評態度。總之,他們具有更多的“城市化衝動”。

   新一代農民工逐漸習慣城市的繁華和快節奏的生活,難以忍受農村貧窮和慢節奏的生活。雖然自己的“根”在農村,卻與農村生活格格不入,這常使他們尷尬。

  “我不是來賺錢的”

   據統計,在珠三角地區,“80後”已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其中,以掙錢為目的的人只佔18.2%,而選擇“剛畢業,出來鍛鍊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學一門技術”和“在家鄉沒意思”的人共佔71.4%。

   廣東省東莞市一家制衣廠的女老闆,2006年新招了一個年輕雜工。小夥子剛滿20歲,是一個沒在廠裡幹過的“生手”。他經常在上班時間跟車間裡的其他工人聊天,老闆告誡他:“不要影響大家幹活。”沒想到,小雜工毫不含糊地回答:“我又不是來賺錢的。我媽說了,沒錢了讓我管家裡要。你這幾百塊錢根本養不活我。”工人“不是來賺錢的”,“扣*”“開除”等懲罰很難約束他們。“我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這位老闆苦惱地說。

   這種現象在珠三角地區很普遍,製衣廠老闆和她朋友的工廠每年都要招很多這樣的“生手”,這些“生手”幾乎都是1985年以後出生的,老闆們習慣把這批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工人叫“八字頭”農民工。與“老”農民工相比,“八字頭”農民工一是不能吃苦,二是對自身權益有了更高要求,僅僅提高*已吸引不了他們,他們還要求更多的閒暇時間、城市的*方式以及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等等。對老闆來說,這些新變化無疑對他們過去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戰。

  “八字頭”農民工中不乏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也是惟一的“寶貝疙瘩”。儘管在戶口本上他們仍是農民身份,但其中相當多的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

   難以融入城市社會

  在“七字頭”和“六字頭”農民工看來,工作只有“掙多掙少”的區別,而“八字頭”農民工已開始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

   然而,現存的戶籍管理城鄉分治的二元制結構,使這些進城工作、生活的外來青年,難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會中,甚至出現了一系列的不適應狀況。2006年,一項針對在杭州務工青年的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被調查者對“新杭州人”的身份缺乏認同感,認為自己“和杭州本地人不一樣”。許多青年外來務工人員自18歲離家,到杭州打拼10餘年,即使已在杭州安家,仍堅稱自己“不算杭州人”。

   由於收入不高,“八字頭”農民工的生活方式依舊節儉,吃飯、住房佔據了他們“日常開支”的第一、第二位。令人意外的是,佔據第三位的竟是“買衣服”。“寄錢回老家”的意向逐漸被拋在後頭。一些專家分析,外來務工人員進城後,其生活方式在有意無意間逐漸向城市靠攏,在言行、衣著上的城市化,顯示了他們適應城市的主動*。不過,受種種因素的侷限,青年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仍顯得貧乏而單調,“看電視、影碟”是他們首選的業餘活動,“讀書看報”居其次,還有人選擇“待在寢室,睡覺發呆”……

   由於工作、生活、社交方面的侷限,青年民工對城市人的看法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如有的青年外來務工人員明確表示,杭州市民“排外、冷漠、看不起外地人”,這無疑也加大了他們適應城市生活的困難。

1.人們對於“80後”的觀察評論中有哪兩個顯著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文字,簡述文中的調查結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自己的話闡釋“他們既和城市的‘80後’大不相同,也和農村的‘70後’相去甚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為調查報告,請簡要回答本文的寫作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參考*: 一是城裡的“80後”與農村的“80後”大不相同;二是“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對其影響也不大。

參考*: 農村“80後”既與城市“80後”,也與農村“70後”迥異;農村“80後”與兩者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與新的傾向,特別是成長環境、個*特點、生活理念、工作目的、理想追求等;農村“80後”還對融入主流社會,融入城市有著強烈的期盼,但主觀、客觀因素使得這一程序有些難度。

參考*: 首先,農村“80後”與城市“80後”大不相同,具體為:城市為“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農村“80後”則是部分“獨生子女”;城市“80後”有濃厚的自我、情緒化、顛覆***,而農村“80後”則為勤奮、樸實、認真刻苦、原始等。其次,農村“80後”與“70後”也相去甚遠,具體為:第一代農民工普遍將謀生、賺錢作為第一目標,而新生代農民工則還有“享受現代生活”等目的;與“70後”相比,農村“80後”具有更多“城市化衝動”,對城市有更多的認識。

參考*: 本則調查報告作者採用了幾種方法:一是列數字,列數字使得文字調查結論確鑿可信,無可辯駁,如:據統計,在珠三角地區……共佔71.4%。二是作比較。本文比較有兩個層面:一是農村“80後”與城市“80後”的比較;二是農村“80後”與“70後”“60後”的比較,這樣結論才全面富有針對*;三是分類別,比如文章將農村“80後”的狀況按照“地域”“時間”等分別分為“珠*三角洲”“杭州”及“60後”“70後”“80後”。文章中上述幾種調查方法為綜合使用。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