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近來時見“又一波霧霾洶湧來襲”“京津冀持續受霧霾困擾”,以及“*氣象臺繼續釋出霾黃*...

練習題1.7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近來時見“又一波霧霾洶湧來襲”“京津冀持續受霧霾困擾”,以及“*氣象臺繼續釋出霾黃*...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近來時見“又一波霧霾洶湧來襲”“京津冀持續受霧霾困擾”,以及“*氣象臺繼續釋出霾黃*預*”和“部分地區有重度霾”等報道,霧霾已嚴重危害到了*的身體健康。所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涉及關於如何治理霧霾尤其是霾的問題。

霾和霧有所不同。“霧”是一種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霧濃雲”“霧失樓臺”之類吟詠,從詩畫的角度看,霧柔美、朦朧而神祕。霾就不同了。雖說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種天象,卻全然無此美感,而且隨著人為因素越來越頻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種汙染。現代辭書因此釋義為“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象”。按當下民間流行的通俗說法,就是PM2.5(細顆粒物)嚴重超標。

霾習慣上也叫*霾、灰霾或煙霾,這是霾給人的一種很形象的視覺感受:*沉沉的,灰濛濛的,滿天煙塵。近來竟與“霧”組合成“霧霾”而頻頻見諸報端。詞典中不見“霧霾”這個詞,只有“霾霧”(如《後漢書·郎凱傳》“霾霧蔽日”)和“風霾”(如《魏書·崔光傳》“昨風霾暴興”),此外還有“塵霾”“沙霾”“黃霾”等。雖然詞典中不見“霧霾”一詞的身影,但它卻在2013年“榮升”為年度熱詞。

從形式上看,熱詞“霧霾”是舊詞“霾霧”的倒序,但詞義的重心卻因此起了變化。“霾霧”原是“夾雜有塵霾的霧”,中心詞是“霧”;“霧霾”則是“像迷霧一樣的霾”,中心詞就成了“霾”。

“霾”並非新字,早在*骨文中就已屢見,卜辭有“*卯卜,王佔曰,其霾*辰”和“貞茲雨不霾”之類的記載,可見霾很早就對人們的生活有影響了。前人對霾的認識,從《爾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紀初編成的《中華大字典》,釋義幾乎是一以貫之的,其中漢劉熙《釋名·釋天》的釋義相對比較全面:“風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也。”“雨”在這裡讀為yù,作動詞“降下”講,意謂大風揚起的塵土從天而下就是霾。因為空中滿是塵土,所以劉熙說霾的天象是“晦”,天*像物體被蒙上了塵土一樣昏暗。《晉書·藝文志》說:“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見,滿天塵土的“霾”,與霧不同,可以持續多日,甚至長達一個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臘月“風霾蔽都城數日”的記載。

“霾”字從結構上說,是“從雨貍聲”。義符是“雨”,說明是一種天象無疑。只是為何要叫“霾”?表聲的“貍”是否也有什麼特殊含義?

《字彙補·雨部》說:“霾,與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塵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辭·國殤》中“霾兩輪兮縶四馬”之“霾”。“霾”與“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現在的讀音是lí,是“狸”的異體字,指一種野貓。原來的讀音為mái。原來,表示掩埋義的漢字,最初並非“埋”,而是“貍”。據說,“貍”之有“埋”義,是因為野貓善於藏伏的緣故。後來,又另造“埋”字,於是“貍於草中”就變為“埋於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為表掩埋義的規範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聲,恐怕也是因為“貍”原有的掩埋義,與“雨塵”義相近的緣故吧。

(選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刪節)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霾是一種天象,它不僅毫無美感,而且由於人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汙染。

B.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涉及關於如何治理霧霾的問題,由此可見,霧霾已嚴重危害到了人的身體健康。

C.霾習慣上也叫*霾、灰霾或煙霾,霾的這些稱號與霾給人的視覺感受有很大關係。

D.“霧霾”是個新詞,在以前的詞典中見不到它。但“霧霾”近來頻繁兼職報端,並在2013年成為年度熱詞。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霧與霾雖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就在於霧柔美朦朧神祕而霾沒有霧的這種美感。

B.熱詞“霧霾”與舊詞“霾霧”,雖然只有次序的顛倒,但詞義重心卻因此起了較大的變化。

C.“霾霧”是“夾雜有塵的霾霧”,中心詞是“霧”,“霧霾”則是“像迷霧一樣”的霾,中心詞成了“霾”。

D.“霾”在*骨文中就已屢見,卜辭有“*卯卜,王佔曰,其霾*辰”的記載。這說明“霾”在商代就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了。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爾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紀初編成的《中華大字典》,它們對“霾”的釋義幾乎是一樣的。

B.《晉書·藝文志》說:“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這句話意思是說,“霾”儘管持續時間長短不同,但塵土中夾雜著未能溼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個形聲字,義符為“雨”,說明是一種天象,聲符為“貍”,說明“霾”的讀音。

D.“霾”借“貍”表聲,除了取其聲音外,也可能是因為“貍”有掩埋義,與“雨塵”義相近的緣故。

【回答】

4.A

5.A

6.B

【解析】

試題分析:

4.文章的原文“如今已成了一種汙染”。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範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型別。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係。此題A項把原文的“如今”變為“一直”,混淆範圍。

5.主要區別不是“主要區別就在於霧柔美朦朧神祕而霾沒有霧的這種美感”,是“霾”如今是汙染。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篩選並整合資訊的題目,篩選整合資訊的題目側重於對文中佐*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型別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範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A把“美感”作為霧和霾的區別曲解文意。

6.“未能溼透衣服的小雨”解釋有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是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型別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B項曲解文意。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