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裴諝,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事。*通綽,舉止不煩。累遷京兆倉曹參*。會史思明...

練習題1.0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裴諝,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事。*通綽,舉止不煩。累遷京兆倉曹參*。會史思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裴諝,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事。*通綽,舉止不煩。累遷京兆倉曹參*。會史思明亂,逃山谷間。思明故為諝父寬將,德寬舊恩,且聞詣名,遣捕騎跡獲之,喜甚,呼為“郎君”,偽授御史中丞。賊殘殺宗室,諝*緩之,全活者數百人。又嘗疏賊虛實於朝,事洩,思明恨罵,危死而免。賊平,除太子中允,遷考功郎中,數燕見奏事。

代宗幸陝,諝徒步挾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風知勁草,果可信。”拜河東租庸、鹽鐵使。時關輔旱,諝入計,帝召至便殿,問榷酤①利歲出內幾何,諝久不對。帝復問,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諝曰:“臣自河東來,涉三百里,而農人愁嘆,谷菽未種。誠謂陛下顧念元元,先訪疾苦,而乃責臣以利。孟子曰:‘治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故未敢即對。”帝曰:“微公言,朕不聞此。”拜左司郎中,數訪政事。元載忌之,出為虔州刺史,歷饒、盧、亳三州,除右金吾將*。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時大行將葳陵事②,禁*,尚父郭子儀家奴宰羊,諝列奏,帝謂不畏強禦,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豈不為庇之?”諝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貴盛,上新即位,必謂黨附者眾。今發其細過,以明不恃權耳。吾上以盡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時朝堂別置三司決庶獄,辨爭者輒擊登聞鼓。諝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今詭猾之人,輕動天聽,爭纖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於是悉歸有司。諝惡法吏舞文,或挾宿怨為重輕,因獻《獄官箴》以諷。坐所善誅,貶閬州司馬。俄召為太子右庶子,進兵部侍郎,至河南尹、東都副留守。凡五世為河南,諝視事未嘗敢當正處。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五》)

【注】①榷酷(què gū):制酒業。②大行將蕆陵事:大行,剛去世的皇帝;蕆(chǎn),完成,此句意為唐代宗的喪事行將結束。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綽,舉止不煩    煩:急躁

B.微公害,聯不聞此    微:如果沒有

C.必謂黨附者眾    黨:結黨

D.所以達幽枉,延直言  延:延續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而乃責臣以利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B.①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

C.①元載忌之,出為虔州刺史      ②頃之,煙炎張天

D.①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諝忠心為國的一組是

①諝*緩之,全活者數百人    ②諝徒步挾考功南曹印赴行在  ③出為虔州刺史

④今發其細過,以明不恃權耳  ⑤拜左司郎中,數訪政事      ⑥諝視事未嘗敢當正處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諝*格豁達寬厚,沉穩而不急躁。安史之亂時被史思明抓獲,迫受偽職。但他能暗中保護唐宗室並向朝廷彙報叛賊虛實,事情洩露,差點被殺。

B.裴諝一心忠於朝廷,皇帝很信任他。關中大早,唐代宗一見面就問他制酒業全年的收支情況,裴諝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談論民生,代宗深為感動。

C.在代宗喪事禁屠期間,裴諝向德宗舉報尚父郭子儀的家奴在家宰羊。裴諝認為這樣做,對上可以解除德宗對尚父的猜疑,對下維護了大臣的安全。

D.裴諝認為諫鼓、謗木之類的設定本就沒有什麼益處,只會被狡猾之徒利用,為了一些小事來驚動皇帝,建議發揮各級官吏的作用,民間訴訟交由各有關部門處理。

1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思明故為諝父寬將,德寬舊恩,且聞諝名,遣捕騎跡獲之。(5分)

(2)諝惡法吏舞文,或挾宿怨為重輕,因獻《獄官箴》以諷。(5分)

【回答】

【*】

13.D

14.A

15.A

16.D

17.(1)史思明以前是裴諝父親裴寬的部將,感念裴寬舊日的恩德,並且早就聽聞裴諝名聲,於是派出騎兵追蹤行跡找到他。(5分)(2)裴諝憎恨各級執法官員玩弄文字,有的帶著舊怨隨意判定刑罪的輕重,於是獻上《獄官箴》來諷勸*戒。(5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在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D解釋不正確,由“時朝堂別置三司決庶獄,辨爭者輒擊登聞鼓”可知,“延”為“引進,採納”的意思。所以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A均為副詞,“卻”“竟然”。B.①介詞,“用”“憑”。②介詞,“因為”。C.①代詞,他。②助詞,無實義。D.①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②介詞,“於”。所以選A。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先將各組句子疏通句意,然後根據句意及句子所在語段進行判斷是否符合裴諝忠心為國。③是指裴諝被宰相元載忌恨,外放為地方官;⑤是寫代宗對裴諝的信任和器重;⑥是寫裴諝對先祖的尊重;都和“忠心為國”無關。所以選A。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16.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D原文“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是說裴諝認為設定諫鼓、謗木本是用來洗雪沉冤、引進採納正直的話,選項說“本就沒有什麼益處”和原文矛盾。所以選D。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 “故”、“德”、“名”、“遣”、“跡” “惡”、“舞文”、“挾”、“重輕”“諷”。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裴諝,字士明,明經科及第,調任河南參*事。他*格豁達寬厚,舉止沉穩而不急躁。多次升官做到京兆倉曹參*。適逢史思明叛亂,裴諝逃到山谷裡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諝父親裴寬的部將,因感念裴寬舊日的恩德,並且早就聽聞裴諝名聲,於是派出騎兵追蹤行跡,找到之後,高興得連呼“郎君”,授以偽職御史中丞。叛賊在洛陽大肆殘害唐室宗親,裴諝暗中予以寬解拖延,使數百人賴以保全*命。他曾向朝廷報告叛賊內部虛實,事情洩漏後,史思明憤恨得連聲責罵,幾乎要把他殺死。安史叛亂平定後,官拜太子中允,又升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肅宗設宴召見。

唐代宗避亂陝州,裴諝帶上考功南曹的印鑑徒步奔赴皇帝行營,代宗感嘆地說:“疾風知勁草,果然值得信賴。”官拜河東租庸、鹽鐵使。當時關中大旱,裴諝入朝議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問他制酒業全年的利潤和收支情況,裴諝遲遲未予回答。唐代宗又問,裴諝說:“我正在想問題。”唐代宗問說:“想什麼?”裴諝答道:“我從河東到京師,行經的三百里之內,農民們愁苦憂嘆,莊稼全部未能種上。本以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見臣後必定首先問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卻拿營利多少詢問我。孟子說過:‘治理國家,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談論利字’。所以我沒敢馬上回答。”代宗說:“如果沒有你這番話,我也聽不到這樣的道理。”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徵詢關於政事的意見。由於元載的忌恨他,外調做虔州刺史,歷任饒、盧、亳三州刺史,後調回做右金吾將*。

唐德宗剛剛登基,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滿朝文武震恐順服。當時,唐代宗的喪事行將結束,而禁*的命令尚未撤消,尚父郭子儀的家奴卻在家宰羊,裴諝將此事向皇帝陳奏,唐德宗認為他不畏強權,對他很有好感。有人責問裴諝說:“尚父郭子儀為*山社稷建立功勳,難道你連一點小過也不肯庇護他?”裴諝笑道:“這裡的奧祕你就不懂了。尚父正處功高位尊、隆盛無比之時,天子初即位,一定以為結黨親附他的人很多。如今他有小錯我即舉發,恰好*了尚父並不恃權仗勢。對上我盡了為臣之道,對下則維護了大臣的安全,這不也是可以的嗎?”

當時特地在朝堂之上設定了一個三司合議機構,審決民間獄訟,凡有爭辯不服者就來敲擊登聞鼓。裴諝上奏說:“諫鼓、謗木的設定,本是用來洗雪沉冤、引進採納正直的話。如今詭譎狡猾之徒隨隨便便就來驚動皇帝,所爭不過是一些細微小事,這樣下去,還要各級官吏幹什麼?”德宗認為他說得對,於是各類案件又復歸於有關機構處理。裴諝憎恨各級執法官員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帶著舊怨隨意判定刑罪的輕重,於是獻上《獄官箴》來諷勸*戒。因為朋友受罰受到牽連,被貶為閬州司馬。不久即召還為太子右庶子,後升任兵部侍郎,做到河南尹、東都副留守。裴諝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擔任過河南尹這個職務,所以上任後,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處理公務。去世時,年七十五,追贈禮部尚書。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