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歷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族*密切交往,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在衝突中交融,...

練習題2.29W

問題詳情:

*歷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族*密切交往,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在衝突中交融,在互補*進,形成了具有強大內聚力的中華民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後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華夏族的形成有什麼特點?中華民族的主幹是什麼?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一從正音(漢語)。……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降職和罷官)。”

——引自《資治通鑑》

(2)材料二中魏主是誰?材料反應的是他的哪項漢化措施?魏主的改革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材料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不斷內遷,大量南下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黃河流域雜居相處,彼此交往。他們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滲透,取長被短。

*歷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族*密切交往,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在衝突中交融,...

(3)請說出兩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名稱。圖一和圖二中“胡人胡服”、“*胡食”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存。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摘自*《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主旨演講

(4)材料四中2000多年前對“古絲綢之路”貢獻最大的人物是誰?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西漢採取了哪一措施?該措施有何意義?

(5)結合材料四,談談你對絲路精神的理解。

【回答】

(1)由多族融合而成;華夏族

(2)北魏孝文帝;說漢語;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3)匈奴、鮮卑、羯、氐、羌;民族融合

(4)張騫;西域都護;標誌著西域正式歸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的領土

(5)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結合材料,寫出兩點即可得分)

【解析】

(1)由題幹中“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後世所謂諸夏是也”可知,華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2)依據材料“(魏主)今欲斷諸北語(禁用鮮卑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降職或罷官)”結合所學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材料反應的是他的說漢語的漢化措施;其影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3)依據所學可知,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數民族內遷。他們與漢族長期雜居,互相影響,民族界限日益縮小,加速了民族融合。圖一和圖二中“胡人胡服”、“*胡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現象。

(4)依據所學可知,材料四中2000多年前對“古絲綢之路”貢獻最大的人物是張騫;絲綢之路是西漢*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漢朝的絲、絲織品大量運到西域後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行為之後的民間行為所導致的後果。“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沿著這條絲綢之路,*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絡之路。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西漢設定了西域都護;標誌著西域正式歸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的領土。

(5)結合材料四,我們對絲路精神的理解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知識點:遠古的傳說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