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材料2:古者聖王之為政,列...

練習題1.1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材料2:古者聖王之為政,列...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2: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

材料3:不尚賢,使民不爭……大道廢,有仁義……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材料4: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通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以上言論都圍繞著什麼中心問題?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張的核心是什麼?

(2)為什麼在同一問題上,當時社會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主張?

(3)上述哪種主張對當時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麼?

(4)上述哪種主張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回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歸納、概括史料的能力,也考查了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以及分析歷史階段特徵的能力。答題的關鍵在於理解材料的基本觀點,尤其是材料1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意為“引導”,“齊”意為“整治”。材料3中提及“尚賢”、“存仁義”,看上去像是墨家和儒家的觀點,但材料真正的觀點是後面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慾”,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1)中心問題: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鞏固統治。材料1主張用“德”和“禮”;材料2主張“尚賢”;材料3主張“無為”;材料4主張“嚴刑重罰”。

(2)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的大變革導致了階級關係的重大變化,上述思想家代表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因而對如何治理國家提出了不同主張。

(3)材料4“嚴刑重罰”的主張。因為它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1“德”和“禮”的主張。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