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漫話*歷史上的改革在討論作為歷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義。此...

練習題3.2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漫話*歷史上的改革在討論作為歷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義。此...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漫話*歷史上的改革

在討論作為歷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義。此詞首見於《後漢書》之《樑統傳》和《黃瓊傳》,皆指對已有成規的改動變易。自此以後,“改革”遂成習見之詞,而且其詞義越來越寬泛,凡對原有制度、慣例、習俗,甚至文體、文風的改易變革,均可稱之為改革。不過,近代以前,改革是一箇中*詞,既可用於革故鼎新的正面場合,也可用於變好為壞的負面場合。近代以來,改革演化為一個純褒義詞,《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就體現了這種趨向:“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

不過,今人所言歷史上的改革,所用顯然並非上述寬泛的詞義,而是一個相對狹義的概念,特指*、經濟、法律等方面比較重大的除舊佈新。對於這種形式的歷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稱之。具體到某次事件,則或稱之為“變法”,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或稱之為“新政”,如王莽新政、慶曆新政等;或稱之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張居正改革等。這些稱謂,有的當時就有,更多的則是後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詞一樣,說某人“變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評價。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將“變法”與“壞紀”連用,意為變亂成法、敗壞紀綱。

正因為“改革”含義寬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範圍相差懸殊。有人將改革的範圍劃得很大,幾乎是“*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將改革的範圍劃得很窄,認為真正稱得上改革的事件沒有幾次。具體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紛紜。比如,引發“國人*”的周厲王,在歷史上向來形象不佳,但有人稱他是*史上見諸記載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說是“託古改革”,有人說是“復古改制”。又如張居正,多數人認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說他的政策並無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當事人自己的說法,也不一定可以為據。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稱之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卻說是“修舊法”。事實上,要給改革下一個嚴謹、周延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標。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從改革的原初推動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佔絕大多數。在*漫長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沒有君主的發動或支援,就不可能出現改革。所以*歷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統治階層中的一部分人發起和推行的。平民大眾沒有推動改革的途徑和機會,當他們忍無可忍時,只能揭竿而起,發動以改朝換代為目標的**。

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當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積極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君大力招賢、大膽任用。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雖然認識到“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但卻不善於識人用人,所倚任者多為反覆無常的奸佞小人,給改革造成很大的傷害。

縱觀*歷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樣一帆風順,或像孝文帝那樣基本成功者,並不多見。大多數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敗,如商鞅變法是政存身敗,張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變法是半途而廢,戊戌變法是曇花一現。若觀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運,能夠善始善終者可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身敗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如吳起亂箭穿身,商鞅慘遭車裂,王安石憂憤而死,張居正死後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場。改革之難,於此可見。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話說:“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

(節選自《博覽群書》)

4.下面關於“改革”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改革”一詞首見於《後漢書》之《樑統傳》和《黃瓊傳》,都是指對已有成規的改動變易。

B.自《後漢書》之後,凡對原有制度、慣例、習俗,甚至文體、文風的改易變革都可稱之為改革,詞義越來越寬泛了。

C.“改革”一詞感**的變化是以近代為分界線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箇中*詞,而近代以來改革演化為一個純褒義詞。

D.現在所說的改革是一個相對狹義的概念,特指*、經濟、法律等方面比較重大的除舊佈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如同改革本是中*詞一樣,“變法”也是一箇中*詞,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將“變法”與“壞紀”連用,意為變亂成法,敗壞紀綱。

B.“改革”一詞含義寬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認為的改革範圍差異極大,具體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樣化。

C.引發“國人*”的周厲王,在歷史上向來形象不好,但有人稱他是*歷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當事人自己的說法,也未必可以為據。所以,給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標是不可能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漫長的王朝史上,因為平民大眾只能發動以改朝換代為目標的**,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發動或支援的。

B.改革必須用人得當,否則會給改革造成很大的傷害。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能夠取得顯著成效,就是因為國君大力招賢、大膽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佔絕大多數。

D.縱觀*歷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運,能夠善始善終者非常少,絕大多數都身敗名裂,甚至有的還付出生命的代價。

【回答】

4.C

5.C

6.D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關於“改革”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本題的四個選項A、B在文章第一節,D在文章第二節。C 項““改革”一詞感**的變化是以近代為分界線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箇中*詞,而近代以來改革演化為一個純褒義詞。答非所問,不是“改革”的含義。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c就是答非所問。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字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本題比較簡單。A項原文是“後世論者一般認為早在先秦時期,孔子便已注意到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C項 “但有人稱他是*歷史上最早的改革家。”範圍太大。原文第三段說“但有人稱他是*史上見諸記載的最早的改革家”。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題中C項就是犯了混淆範圍的錯誤。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解答此題,可根據全文內容的理解,結合著部分相關語段的理解,根據選項涉及的問題,抓住關鍵詞句分析比較,做出判斷取捨,答題區間主要在結尾語段。A項強加因果;B項“就是因為國君大力招賢、大膽任用”不對,原文第五段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君大力招賢、大膽任用”;C項由原文第四段“所以*歷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可知*歷史上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項強加因果、B項、C項曲解文意。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